第14章 儒家智慧:克己复礼

明空心语 明空如月 2390 字 20天前

具体的实践中,就是要时时警觉自己的思想与言行,是否符合【仁】的精神——【仁者爱人】,以在人际关系中主动地践行儒家道德行为规范——“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在人格修养上不断培养“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仁者之品格等等。

克己,主要为克制、约束、减少自己的私欲以及所有不符合“仁”之精神的思想与言行。

复礼,主要是恢复、复归于“仁”以及符合“仁”之精神的思想与言行。

克己复礼为先秦儒家工夫训练的重要方法。

对于此方法,对于“超级视角”的实践训练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呢?

首先,克己复礼,以及所有的儒家工夫论,皆以“内圣”为根本,然后扩展到“外王”。

对于超级视角的训练同样如此。视角学的应用范围虽然可以说无所不包,能够适用于人类一切认知与实践活动,但其根本,仍深植于生命的内在,并直达生命之终极本体。

因此,视角学的所有实践训练皆从内在训练开始,然后逐渐延展到外在,以内统外,以内御外,最后达至内外一体。所以,视角学训练同样是先“内圣”而后再“外王”的过程。

那么从吾人生命的实际而言,作为生命本体的超级视角与作为儒家道之本体的“仁”,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以视角学的基本思想来观照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发现,它们是“同源同体”而视角不同的关系。

在视角学看来,生命之终极本体——在视角学中,其实是生命宇宙之终极本体——是无形、无名、无相却又含藏一切的,如何命名,则端看其“视角”——此“视角”可有无限多种,随人类文明之所需,“创立”其独特的视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比如孔子,以人为本,以天下归仁为愿,从其“本具仁德”之视角而将生命之本体归于“仁”。

这时,“仁”即已经是最高的本体、最终极的本体,仁即是道根,即是德本,即是善之极致。从而成为儒学的圣心道脉。

再比如老子,更加注重此终极本体的“先天性”——先天地而生,是天地万物以及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的生命的终极本源、终极本体,并从其无形、无相、无名又含藏一切的本性视角出发进行立论,揭示此本体的性质、特性、特征及演化规律。在这里,人类生命,不过是道所化生的天地万物之其一。但老子同样重视人类生命的独特作用——人能弘道。即就人类所生存的世界而言,只有人类才能知道、合道、载道、弘道。但道依然是主体,人需要回归于大道,才能找到永恒的生命家园。

再比如佛陀,更加注重此终极本体的“超越性”和“智慧性”,并从解除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一切生命的“痛苦”——其最大者为“生死痛苦”——为出发点,立“究竟超越的智慧”即“真如”为“转迷向觉”实现生命究竟觉悟、究竟解脱、究竟自由的智慧本体。佛陀的无上智慧更在于对此本自无形、本自无相、本自无名的生命终极本体,会根据教化众生的需要,随时创立新的视角,同时亦可随时打破所立的视角,其所立或所破,只为解除众生的执着妄想,因病予药。所以对于此生命终极之本体,佛经中有太多太多的名字,简直可以称得上无量无边。这也正是佛陀智慧的超迈之处。随举几例,如真如、如来、佛性、觉性、空性、真心、如来藏、如来功德海、禅、常寂光土等等,乃至所有一切诸佛如来名号,皆是此终极本体之种种异名——不同的名字不仅仅只是不同的文字符号,而且代表着不同的视角。就像儒家以“仁”为本体可以开创出儒学一脉一样,不同的诸佛名号,若是深入探究下去,则都含藏着非常广阔的“智慧世界”——佛经中即名为诸佛世界、佛国净土。

现在说回超级视角。超级视角,即是从此生命之终极本体本自具足超越性的“超级视角”来进行立论,从而开显出“生命视角学”智慧训练体系,构成“超级视角大世界”——以超级视角为本体的全息全量生命宇宙。

就本体角度而言,不管具体立论的视角是什么,其本体都本自具足所有的一切,包括已经为人类开显出的视角以及尚未为人类开显出的视角。所以在本体中,一切皆是“圆融一体”的,亦是“一体无分”的,亦是“相互含摄一体全息”的。

但任何视角的开显都会有这样一个特征——无法同时开显所有无量无边的视角,而只能因生命所需而开显其所需的视角。所以,儒家以儒家之所需开显儒家之视角,道家以道家之所需开显道家之视角,佛家以佛家之所需开显佛家之视角,视角学以视角学之所需开显视角学之视角。

而视角学除了有视角学本身的特性之外,还兼具这样一种特性,即能够从视角的角度而汇通所有看似不同的视角,甚至可以说,所有各种不同的视角,都本为视角学所含摄——这种含摄同样是从视角的角度进行的含摄。比如,儒家也许并不认为以“仁”为本体是一种视角,道家也许并不认为以“道”为本体是一种视角,佛家也许并不认为以“真如”(或其他名称)为本体是一种视角。但所有这些都不妨碍视角学从视角的角度将各种不同的人类文化、人类文明皆看成不同的视角。而且从视角学本身而言,这种观照是非常自然的,因为视角学本身的基本思想即是:一切皆是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