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儒家智慧:克己复礼

明空心语 明空如月 2390 字 18天前

7、他山之玉——对传统心性智慧训练方法的借鉴和运用

对于安住视角、融入视角、灵活运用视角的训练,儒释道传统心性智慧训练中的很多方法皆可借鉴并化用到视角学实践训练中,只要在此过程中以“超级视角”为核心进行安住、融入以及灵活运用,那么诸多方法皆可成为视角学实践训练方法。

1)对儒家心性智慧训练方法的借鉴与化用

儒家的各种训练方法,如果只看表面的话会感觉非常繁杂,但其实所有的儒家训练方法——也叫工夫,都有一条核心主线,即围绕儒家心性之本体【仁】来进行的,所有的工夫都是为了见到【仁】、安住于【仁】、融入于【仁】、汇归于【仁】、妙用于【仁】。【仁】即是儒家之道体,而非在【仁】之外别有他道。儒家,人之需也,以仁为本,以仁为道。仁本,即人本也。仁道,即人道也。在儒家看来,若无仁,则非人。仁是人之精神、魂魄、性命也。

儒家与佛道两家最大之不同即是立足于人、立足于人生、立足于人间,以“仁”为道,育化群生,使心归仁,使人归仁,使民归仁,使家、国、天下归仁。归仁,即是归德,归德即是归道。

人能归仁,即可回归于与天地万物同心同体的至善化境。

何为仁?子曰:仁者爱人。这种爱是从道之本体而生发的仁爱之心。若以佛家语言来说,即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仁。如此之仁,才是无限广大之仁,才是仁道之仁。

仁者爱人,爱人才能成仁。反过来说,爱己则不能成仁。而成仁才是真正的爱己、为己、成己。

仁者无私,仁者无我,仁者无惧。由是,方能爱人、爱家、爱众生、爱国家、爱天下。

以人为己,以家为己,以众生为己,以国家为己,以天下为己,仁之爱之,仁可成也。

所以,在儒家工夫中,【克己】即成为非常重要的实践训练要诀。

A、克己复礼

作为心性智慧实践训练的【克己复礼】,首先是在内心层面进行的训练,然后才能扩展到日常生活中的对境训练。不仅【克己复礼】之法如是,儒家所有工夫都是如此——皆以“内圣”为本,而以“外王”为用。

何为【克己】?何为【复礼】?克己就是复礼,复礼就是克己。礼者,敬也。

这里的【礼】,即是【尊德性】。复礼,即是复归于仁。仁是本体义,礼是对仁之本体的礼敬、尊敬、遵守、尊崇。复礼,即是复归于仁的工夫,即实践、践行、训练、习练。

那么何为【己】呢?所有不合于【仁】的语言、行为、思想、意识、观念,甚至包括情感,皆是【己】。【仁】是无我的,是无私的,是无己的。【己】则代表了自己、自我、自私、私欲以及基于此基础上而产生的所有一切生命活动。

那么如何才能【克己复礼】呢?

这就需要立志求仁。求仁则得仁。【吾欲仁,斯仁至矣。】

儒家常言“君子”、“大人”、“儒者”、“仁人志士”等皆是以“仁”为志向,致力于追求【仁道】之人。

只有“志于仁”,才能礼敬仁道,才能主动地、自觉地、有意识地以“仁”为标准要求自己,警觉自己,反省自己,修正自己,不断地【克己】以【复礼】而【归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