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们团结互爱、尊老爱幼、上下同心、勤劳智慧,各种各样的能工巧匠都有。从1985年开始,聚义村逐步维修和完善更新所有的加工设施,生产率和利用率大有提高,整体效益一年高于一年,村民收入随之见长。
村里的摩托车越来越多,铃木、本田、雅马哈、嘉陵等五花八门,大哥郑大牛也买上一辆雅马哈摩托车,与二哥郑庆丰共用。当然,四周邻村也有了摩托车,都是村长、包头和带头到市区干个体的村民所买,隔壁村村长的儿子还骑上了铃木王。
从聚义村建村起,孩子们必须要接受教育、习武和各种技能培训。聚义堂既是村里人议事、聚会、祭祖和红白喜事场所,也是孩子们的学堂、习武和技能培训地。聚义村的集体模式,对后来高歌管理金逹集团提供了最重要的参考。
1990年春,大哥郑大牛结婚,二哥郑庆丰订婚,两个嫂子都是他俩的青梅竹马,也是那年夏季中午,最先认识高歌婉儿的春桃姐和莲花姐。
又想起姐姐高虹,高歌还是很思念姐姐的。高虹来过聚义村看望张爷爷张奶奶两次,每次不过五分钟就离开,弄得师父都没记清她的模样,只知道非常好看。晓月姐虽然主动与姐姐说话,可客套几句就说不下去了,感觉这位姐姐有种拒人千里之外。
高歌倒是很满意,姐姐气色好了许多,还骑上了新自行车。就是服装太老气,颜色似乎只有白色、黑色和灰色,好在依然很美。
进入1991年,城建处新宿舍完工,原城区道路维修站划入到市公路局。哥哥高进自参加工作以来,在工作上的表现还过得去,加上外公是病逝的老革命,领导网开一面安排他去开压路机。
过了三月,很多邻居都搬迁到新宿舍,原来的平房空出很多。已有27岁的高进以结婚名义分配到一套房间,与父母仅间隔两户人家。
张爷爷夫妇习惯了住在原地,谢绝搬去两室两厅的新宿舍二楼。主要原因是这里还有婉儿的余留,两老舍不得离开,也是不想彻底失去婉儿。
同样是这年春季,大侄儿丁丁出生。中秋时,二哥郑庆丰举行了婚礼,紧跟着晓月姐也订了婚,明年秋季结婚。总结这段岁月,高歌由然想到变化这个词。是啊,一切都在无声无息的变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