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歌在聚义堂被正式纳入聚义村郑家第七代后人,名郑高歌。随后不久,聚义村也成了德沅市一道历史景观,被市政府确定为文物保护地。
1990年初夏,一位广东收藏家慕名来到聚义村,与师父郑天乾纠缠了几天。不知他俩商量了什么?或是师父给了他什么?五天后,全村58户村民每户来人到村长家领取五千元。一月后,几辆大货车将一整套日本进口农机送到了聚义村,当年双枪时尽显快捷神速,为村民减少大量的劳动强度。
聚义村在原有基础上扩大了农机站,继续实行集体模式。与周边相比较,唯只有聚义村是整体性的欣欣向荣、生机勃勃。不像其它村,不是因为土地问题就是因为水源问题经常性大动干戈,闹得鸡犬不宁。也怪不得,以前的生产队长大多只会喊口号、虚报浮夸,政策变了就原形毕露。好田都是分给自家和亲属,还要霸道占有公共资源。
通过长辈介绍,高歌知道本村人非常排斥外村人,与四周乡村井水不犯河水。在聚义村村民眼里,周边人就是一群愚昧懒惰、心术不正、忘恩负义的无赖。
聚义村建村时,这些人的先辈就爱聚众来聚义村敲诈勒索、偷鸡摸狗、惹是生非,被痛打后才知道聚义村的人不好欺负,不敢再来滋事,彼此也不再有往来。在饥荒年代,看到太多人忍饥挨饿,村里出入道义接济周边饥民。哪知他们吃完粮食马上就去公社告黑状,说兴旺村私藏粮食就是欺骗党,破坏社会主义和破坏大跃进。后来又以各种政治借口,经常来村里借牛、借车、借种子、借抽水机等,借到手不是不爱惜就是耍赖不归还,甚至还偷梁换柱以次换好。
再次给他们教训后,村长就宣布和周边所有村彻底断绝往来,独自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绝不允许任何人拖兴旺村的后腿。
高歌记得,聚义村总面积约2200亩。1984年农村政策全面放开后,村里快速恢复粮田600亩,种植玉米和高粱的农田100亩,菜地200亩,还有近百亩果树林。每年种植一季油菜,一季水稻和一季玉米高粱。家家户户都饱和养殖生猪家禽,湖滩河滩养殖有两百只的羊群。一片生机盎然、繁荣兴旺,成为知名的先富村。
聚义村的蔬菜、腌制品、鸡蛋和咸鸭蛋非常受欢迎。每天早上,一辆三匹马拉动,装载满满农产品的平板马车,往往进入市区后很快销售一空,从来没过中午回家。像豆腐乳、红油酱、腊八豆等,特受广大市民青睐,很快成为供不应求的紧俏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村里酿造的酒、酱油和陈醋一直是内供,不对外销售,但还是有很多市民慕名来到聚义村要求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