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康走进郑耀先家的厨房一看,几板白嫩的豆腐正整齐的摆放着,最上面的一板还往外冒着热气。
“乡长你这么早就赶过来了?”,郑耀先看到李达康诧异的说道。
“我等会还要赶去市里,不早不行啊”,李达康笑着说道。
“乡长,这是我刚做出来的豆腐,还热乎着呢,你尝尝”,郑耀先热情的说道。
“嗯,不错,比我上次在你这吃的味道还要好一点”,李达康拿起筷子尝了一口,也许是因为刚做出来的原因,口感比上次在郑耀先家吃的还要更胜一筹。
“乡长现在天气热起来了,这些豆腐最好当天就吃完,不然的话过个夜就容易变味了”,郑耀先提醒道。
郑耀先还以为这些豆腐是李达康要拿去自己吃呢,昨天郑世俊通知他的时候也没说太多,就只是让他做板豆腐等今天来拿,担心不够,他还特意多做了几板。
“郑支书,我准备由乡里出资在你们村里开办个豆制品厂,把村里的豆腐卖出去,也好给村民们增加点收入”,李达康说道。
“乡长,这能成吗?”。
“这豆腐哪儿哪儿都有卖的呀,虽然我们做的豆腐味道要好一点,但它终归不是啥值钱玩意儿,一天下来又能卖出多少呢?”,郑耀先满脸担忧地说道。
其实也不能怪郑耀先目光狭隘、见识浅薄,毕竟处于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大多数人对于市场经济压根儿就没什么清晰明确的认知和概念。
别说是郑耀先这种村干部了,哪怕是乡里乃至县里的干部们,真正懂经济的人也是凤毛麟角,即便是略知一二、懂得些许皮毛的都属于极少数。
在这个唯GDP论的年代,懂经济的干部那是相当吃香的。
因此面对郑耀先的疑虑与担忧,李达康并未过多地加以解释。
他心里很清楚,所谓事实胜于雄辩,等到成功将这批豆腐顺利推销出去之后,到时候郑耀先自然就明白了。
李达康胸有成竹地拍了拍郑耀先的肩膀安慰道:“郑支书啊,这件事情你就尽管放宽心好了。我既然这样说,那肯定是有一定把握的。我等下去市里就是为了给咱们的豆腐找销路的,你等我通知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