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行政区域划分,可分为两京和“南七北六”十三省。
两京就是南京和北京;明太祖定都南京,明成祖迁都北京。
十三省的“北六”指北直隶(河北的天津)、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
十三省的“南七”指云南、四川、江西、福建、浙江、湖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和海南)、南直隶(江苏、安徽)。
从明朝的上述行政区域划分,可以看出来,云南地处西南至偏之地,几乎是鞭长莫及之地,故需要囤兵镇守;而湖广,地处南蛮,地形复杂、气候湿热,也实在令到皇帝看着心烦,干脆把那五个南方之地合称为湖广。
明朝洪武年间,明朝建都是在南京,安徽是直隶。
在统治阶级眼中,安徽是重要的省份之一,历来备受重视和管控。
凌家世代祖居安徽休宁,就是徽州府下属的六个县之一;他们世代经商,到了明代,成为史上有名的徽商,与晋商齐名。
徽商贾而好儒,恰逢明朝初年,又阻断了他们进入仕途的想法;但是他们见多识广、头脑灵活,眼界宽,自然格局大,不安于现状,将眼光放远,打开局限,敢于走向未知的疆域,寻找属于自己的理想之邦。
明代大批汉人南迁入滇,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带进云南,大大提高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力;汉族的手工技术的传入,与当地民族的工艺技术相融合,让当地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明朝初期,逐鹿中原的结果既定,就是人民休养生息的最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