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晴成为皇后之后,凭借着晋王的信任以及自身的聪慧,开始更为深入地参与到朝事之中。起初,晋王只是偶尔在处理政务时,会询问一下苏晴的看法,而苏晴总能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见解。
有一回,朝廷在商讨关于南方水灾过后如何重建的事宜,大臣们各执一词,有的主张从国库大量拨银,尽快修缮堤坝、重建村落;有的则担心银钱拨出过多,会影响其他方面的用度,建议让当地富商出资,官府从旁协助。两方争执不下,朝堂上陷入了僵局。
晋王回到后宫,眉头紧皱,不自觉地就和苏晴说起了此事。苏晴略作思索后,轻声说道:“陛下,臣妾以为,二者皆有可取之处,可单取其一,怕是都不妥当。国库拨银自是必要,只是需得派专人严格监管,确保每一笔银子都用在了实处,不可有丝毫浪费。而让当地富商出资,也可采取一些激励之法,比如许以相应的表彰或者在往后的商业经营中给予适当便利,如此一来,既能减轻国库压力,又能调动各方力量,让重建之事顺利开展呀。”
晋王听了,眼睛一亮,觉得苏晴说得极有道理。第二日朝堂之上,晋王便将苏晴的建议提出,大臣们听后,细细思量,也纷纷赞同,原本僵持的局面就此化解。
经此一事,晋王越发觉得苏晴在政事上很有见地,便时常带着她一同参与一些小型的朝会,让她也能发表意见。苏晴每次都是谨慎发言,可句句都切中要害,不少大臣对她也渐渐改变了看法,不再因为她女子之身而轻视她,甚至有几位年轻的官员,对她的才学和智慧钦佩不已,开始主动与她结交。
第四卷 第十八章:暗中结交友贤臣
苏晴深知,若想在朝堂上真正拥有自己的势力,光靠偶尔建言献策是不够的,还得有一批能与自己志同道合、关键时刻支持自己的人。于是,她开始不动声色地在朝中结交一些贤臣能吏。
礼部有位年轻的侍郎,名叫林宇,此人饱读诗书,心怀报国之志,且为人正直,对朝廷的诸多事务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只是因资历尚浅,在朝堂上说话的分量还不够重。苏晴偶然间听晋王提起过他,便对他留了意。
一次宫中举办宴会,邀请了朝中诸多官员及其家眷。苏晴特意安排座位,让自己身边空出了一个位置,待到林宇入场时,笑着邀请他坐在自己身旁。林宇受宠若惊,赶忙行礼谢过皇后娘娘。
席间,苏晴与林宇闲聊起来,谈及当下的一些政令推行情况以及民生问题,林宇毫无保留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苏晴听后,不时点头称赞,也分享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两人相谈甚欢,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此后,林宇时常进宫,名义上是向皇后娘娘请教一些宫中礼仪之事,实则是与苏晴探讨朝事,交流心得。在林宇的介绍下,苏晴又结识了几位同样正直且有才能的官员,他们逐渐形成了一个小圈子,私下里时常聚在一起,为朝廷的发展出谋划策。
而对于那些心怀叵测、结党营私的官员,苏晴则巧妙地利用一些机会,让晋王看清他们的真面目,使得这些人渐渐失了势,朝堂的风气也在悄然间变得清正了许多。
苏晴明白,自己结交的这些贤臣,若想在朝堂上真正发挥作用,拥有足够的影响力,还需要合适的机会来提升他们的威望。
正巧,朝廷准备派遣一位官员前往边境,负责与周边各国进行通商事宜的谈判。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差事,既要熟知各国的风土人情、商贸规则,又要能在谈判桌上据理力争,维护本国利益,此前已经有几位官员推脱了,都觉得这任务太过棘手。
苏晴觉得这是个让林宇崭露头角的好机会,便在晋王面前有意无意地提起林宇,说道:“陛下,臣妾听闻礼部的林侍郎才学出众,对各国的情况也颇有研究,此次通商谈判之事,不知陛下可有合适的人选呀?”
晋王听了,心中一动,想起林宇平日里确实展现出了不凡的见识,当下便决定让林宇前去一试。林宇得知自己被委以重任,既感激皇后娘娘的举荐,又深感责任重大,于是精心准备,查阅了大量资料,还向曾经去过边境通商的商人请教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