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村,一个刚刚成立的小村庄,一人分了一两银子还要杀猪分肉过年,这样的消息一下子传遍了十里八乡,而最忙碌的人莫过于黄媒婆。最热门的是汪家。
汪大林十九岁,汪二林十七岁,都到了娶亲的年龄,模样还不错,木炭又是汪家人烧的,听说一天有一两银子的收成,河东村两家外姓托了媒人上门。
汪家有十五亩旱地,三间土坯茅草屋,汪蝉头夫妻一间,三个儿子一间,堂屋隔出一小间做女儿睡房,旁边披了一间灶房,前院堆满了未烧透的黑炭头,后院种了些蔬菜,若是几天前这样的人家,媒婆会拐着弯绕开走。
“汪家媳妇在家吗?快出来看看,门前两只喜鹊喳喳叫,新媳妇要进门了。”黄媒婆刚进前院声音就传到了后院。
汪家媳妇和十一岁的女儿正在伺弄菜园子,听到声音迎了出来,看见一个头戴芙蓉花,脸上抹着胭脂水粉的妇人站在院子中间,这是民间媒婆的统一装扮。
“黄媒婆上门定是好事,大冬天的快坐下,喝口热茶暖和暖和。”说完,蝉头媳妇拿了抹布使劲擦拭长板蹬,家里的劳动力都是烧炭的,难免染上黑色。
黄媒婆是嫁到河东村的,以前磨薯面偶尔会打碰上,所以认识她的人很多,尤其是老妇人。平常出门子也喜欢画个眉毛涂个脂粉,上门提亲的时候头上的芙蓉花一步一恍,特别有喜感。
汪家虽然一下子得了三十多两银子,但以前日子过的很清苦,家里的生活用具都很将就,桌子板凳粗糙不说,还有一层淡淡的黝黑色,即便看见擦拭,也还是用手抹了一下,见没脏到才坐下。
临时起锅烧水加上白糖,这是农家人最高礼遇。“黄媒婆辛苦了,不知道是哪家姑娘看上了我家小子?”
黄媒婆嫌弃地看着大海碗糖水,双手端起想抿一口,无奈太烫下不去嘴,只好先放下唠唠嗑。“听说你们家的木炭卖火了,全村人都分了银子,这手艺可得捂严实些,可别让外人学了去。”
汪家媳妇不知该怎么接话,只是尴尬的笑着点头,他家手艺咋样自己心里清楚,享受着全村人对他们的感谢脸都发烫。
黄媒婆又仔细查看了一圈,这么穷的家,还有人家上杆子把女儿嫁进来,余姓家的是后娘不待见继女还说的过去,另外那家可是刘村长的亲侄女,不知道是怎么想的。
“你家屋子太小了,新媳妇进门咋住呀?”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作为媒婆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得了解清楚。
汪家媳妇简单的说着家里的盘算。“过了年趁着农闲,准备盖几间青砖瓦房给大林成家,二林虽说也到了成亲的年纪,家底子薄只好等下一年了,村长大义挣钱路子多,可见的日子会越来越好,宁可晚点成亲也不能委屈了新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