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凡凝神苦思片刻,脑中闪现一个前世概念“以工代赈”,说道:
“可否召集灾民中年轻力壮者,去修筑堤坝。若是有富裕,除去吃食,官府再外给些工钱?”
汪大人招来胥吏,一番计算,倒也可行。更要紧一份粮食能派上两次用场,河南府库中存粮和银子,加上朝廷赈灾钱粮,勉强便够了。
还免去了招募民夫服徭役一事。历来官府征发民夫都要费许多功夫,而灾民只需给口饱饭。
河工一事安排妥当,谢凡又去了开封府。
回想起城外难民聚集情形,大灾之后,恐有大疫,请求知府王问之除去每日放粮之外,再额外安排分发汤药,用于防治时疫。
只是分发汤药,王问之倒是比汪大人好说话了许多。虽然也假意抱怨了几句,说缺乏银子,但是谢凡稍劝了劝,王知府便答应下来。
谢凡见王知府配合,也顺势承诺会出头请城中药铺富户捐献,再求朝廷嘉奖。
两人年兄长年兄短,场面倒是融洽。
此后谢凡一日去河堤巡查,一日去赈济灾民,一日在布政司衙门安排庶务或是向季公公汇报进度。
河堤城外都井井有条,谢凡闲暇时候还利用杠杆原理设计了几个装置节省人力。虽然连日忙碌,但也颇感欣慰。
只是一日谢凡因为有事耽误,前往河堤稍晚了一些。远远有一个十多岁少年在路边等候,见着谢凡仪仗便格外欢喜,连连拍手鼓掌,一溜烟跑了。
谢凡心中颇感好奇,但当着随从下属,他并未招来少年询问。而是暗暗打发顾三郎去打听缘由。
回城路上,顾三郎悄悄回禀谢凡:
“民夫中传言,每三日便会有个穿红袍子的大官来河堤上。当天伙食便有肥肉干饭、大馍馍。所以今日老爷去得晚了,便有人来打望老爷还去不去河堤。”
谢凡听完,稍一思忖,心中随即涌起怒意:
“原来我这几日行动都被人琢磨明白了,我去河堤,就好好给河工安排伙食,我不去就糊弄!”
接着想到放粮赈济灾民,恐怕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