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以工代赈

若是从附近府县调拨粮食,能够调拨多少,耗费多少时间;

若是按照工部所列计划,需要征调多少民夫,又要多少粮食;

粮食和人力缺口显而易见,谢凡也无法凭空搬来。但是当下情势紧急,万万不能坐以待毙。

于是谢凡据理力争,又暗示河堤决口之处似乎大有蹊跷。

谢凡本以为借着此事,至少汪大人能够松口,至少部分支持,万万没想到汪大人对此一口承认,甚至理直气壮,说道:

“河堤决口处本就是布政司同监察御史一齐商定,再打发河工开凿引流而得。若是不在下游决口,不在农田泄洪,洪水便要涌向开封城。后果是不堪设想。

洪水汹涌,情势紧急,此事尚未来得及上报朝廷。但我辈河南父母官,此心此举,上可昭天地日月,下可对黎民百姓!”

说罢见谢凡面色如常,汪大人稍微顿了顿,又放缓口气说道:

“治理河道一事,河南布政司自然一力支持。目下虽然人力物力不足,但赈灾刻不容缓,布政司开封府皆会有力出力,尽力而为。

即刻亦会上奏朝廷,详述河南受灾情状与堤坝修缮计划,再求朝廷支援。

谢侍郎这几日勘察辛苦,自然知道,河南上下皆是尽力赈灾,绝无虚假。哪怕我等分别上奏,也是经得起朝廷推敲。” 说罢脸上堆满笑容。

言下之意便是希望若是谢凡能够美言几句,河南布政司便可大力支持。

接着又摆出旧日溧水情分,请谢凡莫要纠结泄洪一事。

谢凡想起城外灾民惨状,不禁感伤同情:

“看来官府为了保全开封府,便将乡村田地用来倾泻洪水了,任由百姓房舍田地被大水冲毁。

也没人提前通知灾民,好让他们早做准备,灾民一点准备也没有,只能惊慌失措逃难。”

谢凡现下本也需要当地支持,只好应承下来。

立马趁热打铁立刻落实粮食民夫数目。只是赈灾和修筑堤坝,两头需求,实在难以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