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一口答应婚事,更说老夫妇两人打算启程前往北京城来。要亲自前往高府,为宝贝大孙子向高大人提亲,以示郑重其事。
谢凡觉得祖父祖母稍微有些兴奋过头。毕竟自己信中,关于高家小姐本人,除了年纪,其余什么都没提。
当然谢凡也不知道别的,毕竟高大人也不曾说过。
“就算婚事不成,让祖父祖母来京城养老也是很好。”
分别三载,谢凡着实挂念二老。
只是他如今还不够银子买房,若是祖父祖母来了,说不定要暂且租房。
但祖孙重逢,总是喜事一件,欣喜远远大于租房带来小小麻烦。大不了将孝顺胡同四合院租出去,再租个大些宅院。只补个差价。
于是谢凡先向高大人府上送上拜帖,登门向高大人说明,自己家中同意亲事。此后自己老祖父更会亲自上门提亲。
谢老秀才千里迢迢上门提亲,也是对高家给足了面子。
高大人也暗暗觉得,谢凡虽说出身平民,但他家人倒是颇懂礼数,自己眼光果然不差。
自然连声同意,又说届时一定好生招待谢老秀才。
此事谈妥,婚事谢凡便不必过多操心。
因着此时婚姻大事虽然繁琐,却多是由两家长辈操持。双方新人,倒也不必过多费心,只需按时配合安排便可。
于是谢凡开始构思第二本小说,盼着赚到稿费,也好早日换房子。
这日休沐,谢凡又在房中枯坐,咬着笔头,灵感全无。此时却听得尤厨子又大着嗓子,对着福顺与顾三郎侃大山。
谢凡知道,尤厨子向来喜欢对着福顺与顾三郎讲述西北军中趣事。
于是招呼三人进来,让尤厨子也给自己说说。
小主,
可是此次,尤厨子说得却不是西北军中趣事,而是自己小时候奶奶给自己所讲鬼神故事。
谢凡听完,只觉故事十分精彩曲折。连连夸奖尤厨子故事说得好,要用到小说里去。
尤厨子还没来得及得意,这话倒是让福顺不服气了。
于是福顺也说了一个志怪故事,谢凡觉得这故事,不如尤厨子所说精彩,但也不错。
之后顾三郎也说起故事来。浙江宁波临海,多有关于大海的传说掌故。于是他一口气说了两个。
三人每说一个故事,谢凡便点评一个。三人倒是比赛一般,一股脑说了好些故事。既有奇闻轶事,也有鬼神精怪。
听了一肚子故事,谢凡突然提议道:“倒是不知道你们每人都知道这么多故事。放在肚子里岂不是可惜。
不如就将故事写下,整理起来,便正好是一本志怪小说。”
三人都是摇头,连声说自己可不会写那些文雅词句,哪会写故事。
谢凡又温言劝说,叫三人先写个大概,自己再为三人修改润色。又承诺若是书稿有书肆收购,书稿便平分。
这终于让三人有些心动,但都坚持稿费谢凡得一半。他们三人按故事分。尤厨子当先便拿过纸笔,打算写故事。
只是尤厨子见这纸张颇好,又请福顺寻了张最次一等册子纸**,方才开始动笔。
于是福顺与顾三郎也提起笔,在册子纸上写了起来。
只是三人字迹着实不敢恭维,更常有错字白字。语言也是十分直白,甚至有些粗俗。
所以三人写作完成,谢凡都须统一润色,再誊抄一番。有些故事逻辑不通顺的,谢凡也要增删修改。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四人这样流水线一般写作。不消半月便写出二十来篇故事稿子。
谢凡整理完成,便打算照旧去金家书肆投稿。
此时宫中却传来消息,皇后崩了。
注释:
*出自《大明会典》
**又称库钞纸,明代人为了节约纸张,用写过字的钱粮册子反过来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