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试之后自己先是休养调节了一阵。中举之后,亲朋好友纷纷道贺,自己又忙于应酬。再之后离家赶考,沿途风光旖旎,自己更是忙着游览,书籍都已经蒙尘。
临行前谢凡便买了好些《会试录》专门复习备考。此时安顿下来便拿出书本来读。
《会试录》与《乡试录》类似。由主考官做前序,副考官做后序。亦会载明考试时间、考官、参试与考中人数,考题以及取中文章的评价。
谢凡在看文章之前,先将前三科会试报考人数与取中人数计算了一番。
往上三科会试中,前两科所录取人数皆是三百名。只上一科,丙戌会试是“皇上龙飞第一科”,所录人数更多,有三百五十名。
而这三科,报名参加的举子人数都颇为稳定,皆是三千余人。
谢凡估计了一下会试录取率:“综合来看,大概就是百分之十。今科因为去年有乡试,人数应该比丙戌年更多些。”
心中不禁感叹起来:“哎,我又没赶上好时候。恐怕这科录取率是不到百分之十了。”
谢凡又沉下心来将《会试录》中所载题目和其中出彩文章都细细通读了一遍。
其中题目与乡试雷同,皆是第一场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
第二场试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诰、表内选答一道;
第三场试经史策五道。
谢凡暗暗点头,心想:“果然同汪大人所言一致。题目类似,只是其中寓意更深。须得读懂题中真意,方能落笔。”
只是细细读过《会试录》中出彩文章与主考官之评语,谢凡似乎发觉出乡试与会试侧重不同:乡试更重经义,会试更重策论。
《会试录》中经义文章自然皆是文采斐然,花团锦簇。谢凡读来,篇篇皆是朗朗上口,口齿留香。
可考官评语往往颇为简单,只有寥寥数语。纵然是赞美之词,只是多为“灿若列眉”、“出色精彩”、“有蕴藉,有发挥”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