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道家智慧:撄宁(上)

明空心语 明空如月 1798 字 18天前

三日而后能外天下;

当能够在“坐忘”中“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的时候,就安住在这样的状态里,一直守着这样的状态。一直不间断地这样守着,三天之后就可以超越天下——外部世界的所有一切。

天下,代表了天下间所有的一切,主要指代外部红尘世界的各种纷纷扰扰——功名利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这里说的超越是指,外部世界的一切已于心中远离,没有任何牵挂,同时还是指,在实际修行的体验中,整个外部世界都已经在“坐忘”中消失了、忘记了,此时此刻的心中已经没有了外部世界的存在。

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

当外部世界在心中消失了之后,继续守在这种状态中,随着这种状态的不断深入,七天之后一切“物”就在心中消失了——即此时的心,已经超越了一切“物”。

“物”,代表所有身心内外的所有一切现象。这里主要指的是内心的各种现象——可以归纳为“念头”。同时也包括了在“坐忘”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内景”。各种“内景”同样是“物”,同样需要超越。如果不能超越,就会变成“干扰”,无法实现“撄宁”。

一切“物”于虚极静笃的心中消失了,此时就会进入无边无际的静寂的“虚空”。

接下来就要进一步超越这个静寂的“虚空相”。

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

当一切“物”都消失了之后,从现象上而言就再也没有需要超越的现象了。

但仅仅如此还不够,还需要超越“心”本身。

这时,继续守住此虚极静笃的“虚空”之心,来深入观照和体悟心的“本体”、“本性”。关于这部分内容,在“坐忘”中已经阐述过了,这里不再重复。

为什么这里再次会出现对虚空之心的本体、本性的观照呢?

其实不是再次出现,而是“撄宁”与“坐忘”属于既相互联系、相互承接又相互独立的“方法”。比如我们把从开始修行到“得道”比喻为从0开始到100的过程,《坐忘论》中提到的信敬、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这七个阶段,则涵盖了从0到100的全过程,“心斋”则大体上相当于从30到60这个阶段,“坐忘”大体上相当于50-80这个阶段,“撄宁”大体上相当于60-100。但即使这样表述,也并不准确,比如“坐忘”的最后阶段“同于大通”的时候,既可以视为“见道”,也可以视为包括了“见道”“修道”“得道”。因为其表述过于简略,而涵盖性又比较强,所以难以定论。但其表述的重点并不在于“同于大通”本身,而是如何一步步达到“同于大通”,所以将“坐忘”大体上视为50-80这个阶段是相对合理的,虽然其最终的境界已经指向了100。“撄宁”则对从80到100这个阶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但并不仅限于此,而是从承接“坐忘”——甚至是从承接“心斋”开始,阐述了相对完整的过程。从“心斋”的“唯道集虚”为起点,进入“撄宁”的“守道”——即守此“集虚”之心,总体上而言也是可以衔接上的。只不过,直接这样衔接的话,“唯道集虚”就不够深刻,“坐忘”其实正是对“唯道集虚”的展开和深化。由“心斋”而“坐忘”,然后再进入“撄宁”阶段,就完全可以顺畅起来了。而在阐述“撄宁”时,对于“坐忘”也有非常好的衔接,其前半部分内容刚好就是对“坐忘”核心要点的阐述。

所以这里说的对“虚空之心”的本体、本性的观照,就是“坐忘”中对“虚空之心”的本体、本性的观照,说的是一回事。

通过这种观照之后会怎样呢?“九日而后能外生”,这样观修训练九天之后就能超越“生”。用佛家的话来说,即是悟到了“无生”的智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