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偊的回答,同样有多重含义。
不,不可,道不是通过学习就可以获得的,你想通过学习来获得,只能说明你不是“闻道”的材料。
不,不可,道不可轻传,如果你没有坚定的求道之心,即使传给你,你也修不成——你不是合格的可以传道的对象。
不,不可,“道心惟微,人心惟危”,以人心而学道,道不可得也。汝人心未尽,就算我教给你,你也修不成——你看我的时候,只看我的浅表之象(年轻的面容),说明你关注的点仍是世俗层面的东西,比如身体健康、容颜不老等等,以这样的出发点学道、修道,正是“因地不正,果招迂曲”,是修不成的。所以,你不是学道、修道的材料。
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
女偊接着说,你应该知道卜梁倚(不亮伊?——怎么就点不亮你的心呢)这个人吧,卜梁倚这个人有“圣人”的聪明才智(世俗机心),却没有圣人的智慧与德行,而我却始终谨守圣人的智慧与德行,没有“圣人”的聪明才智(世俗机心)。所以,即使我愿意教他,难道他就能成为真正的圣人了吗?但假如他能够从内心深处清除掉世俗机心,能够发心发愿精进修道,深入学习和实践大道的智慧与德行,或许应该可以修成真正的与道合一的圣人。
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最多也只能将“圣人之道”的道理告诉“圣人之才”,这是很容易的事。但,那有什么用呢?
吾犹守而告之
虽然如此,但我却依然一边守护着心中的“道”一边告诉他——其实是告诉你,既然你问了,那我就说说吧,至于你能不能践行,还是仅仅听个新鲜,那就是你自己的事了。
“道”是需要“守”的,具体如何守呢?这里庄子并没有明说,但其实在“心斋”和“坐忘”里,庄子都已经说过了。
可以说,由“心斋”而“坐忘”,由“坐忘”而“撄宁”,构成了非常完整的独具特色的道家心性智慧训练体系。而这整个过程,即是“观复”的过程。即“观复”为总论,“心斋”“坐忘”“撄宁”为具体展开,“守中”“冲和”为核心要诀,“致虚极,守静笃”为前行、基础,“有欲观徼,无欲观妙”为贯彻始终的基本方法,共同构成了博大而精深的“老庄之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所以,虽然看似在解析道家修行的诸多方法,但其实始终处在一个完整的体系中,每个章节的内容都可以在这个体系中找到属于其非常合适的位置。而通过这种解析,使整个体系的真面目渐渐地显露出来,也是一种意外的惊喜吧!——似在意料之外,亦属情理之中。
当我们上接“坐忘”来说“撄宁”的时候,一切就顺理成章了。
“撄宁”与“坐忘”,有衔接,有深化。
“吾犹守而告之”,于是我将“坐忘”中“守道”的体会告诉了他——而且我告诉他的时候,我依然在守着于“坐忘”中得到的“道”,须臾不离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