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常,妄作凶。
如果见不到宁静的本心,也不懂得以“观复”的方法去应对万象,那么就必定会迷失在万象之中。这时,人就会被自己的欲望和习气主宰,没有敬畏之心,甚至失去做人的底线,肆意妄为,其命运必然非常凶险。就算为人善良,也会被生死轮回的幻相所困,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与解脱。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找到了生命中的永恒,明白了生命的真相,就会生起真正的包容之心——所有的生命,其本来的样子与自己见到的本心没有任何区别,但大部分的生命却都活在被表层假象欺骗了的迷惑状态,因此其思想、语言、行为都不可避免地被此假象所奴役,一直活在颠倒梦想之中,对于这样的生命又怎么能去与他计较呢?怎么能不去包容他呢?
有着这样的包容之心,也就有了一种真正的公心——不再总是考虑自我利益,因为“自我”已经被打碎了,被破除了,这时才能真正做到以所有生命全体的利益为出发点,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公心。
有了这样的公心,其德行就会逐渐地健全、饱满。
德行健全饱满了之后,生命就会回归于自然本朴的状态,既有着深邃的智慧、豁达的品格、健全的心灵,又朴实无华,朴素自然。其生命自然地合于天地大道,能够得到天地大道无穷无尽的滋养,其生命与道合一,超越时空,即使物质性的身体终将毁坏,但其已经与道合一的精神生命却永远不朽,与道常存。
这就是《道德经》中“观复”的修行方法以及其可以达到的效果。
在“观复”修行中,虚极静笃是基础,然后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观复”。
以视角学的视角来看的话,“观复”这一方法中深含着超级视角的智慧。这里补充一句,老子在撰写《道德经》的时候,其所秉持的根本视角即是超级视角——在《道德经》中称之为“道”,即以“道”为本的本体性视角。所以《道德经》的每一章,都可以看作是基于超级视角这一根本视角的“分视角”,不管“分视角”具体是什么,但其本体性的视角始终是不变的。所有的“分视角”仅仅是引导人们契入“道”之本体视角的阶梯和桥梁。所以这些“分视角”其一头连着人们可以理解、可以读懂的一面,而另一头则连着超越一切名相与语言的本体性视角——“道”。“观复”即是这种“分视角”之一。
观复,从观万象开始,慢慢地转变为观“归于其根”,然后再观“归根曰静”,然后再观“静曰复命”,然后再观“复命曰常”,然后再观“知常曰明”。因此虽然名曰“观复”,但其在观照的过程中,观照的视角再不断地深入——同时也在不断地超越原有的视角,直到最终与“道”的视角冥然合一。
所以“观复”,其实真正的秘密在于“复观”——复归于“道”的视角。
视角决定了视界与世界,视角不同,视界与世界即不同。当人们的视角通过“观复”而契入“道”的视角时,对于人的生命而言,“道”的视角就被“打开”了——这是真正的“明”,从此“道”的智慧在生命中显明了出来。
这一过程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呢?其实就是通过视角的不断深化、不断超越来实现的。表面上看,是“视界”在不断变化,但本质上是视角在不断变化。是视角的不断深化——不断向本体性视角转变,带动了“视界”的变化。而最终的目的是实现本体性视角的“自明”——将本体性视角的某些特性清晰明了地呈现在本体性视角中,从而是本体性视角的真相、真性得以自明、得以确立、得以确定、而且再无疑惑。
所以,老子真的是一位视角学大师,以超绝的视角轻松地搭建了一个个适用于不同人群的阶梯,以便人们沿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