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法则(十):学习,本质上是学习新的视角

明空心语 明空如月 2744 字 18天前

佛家则要求在更深的层次进行“为道日损”的训练。这时就要引入佛教所独有的智慧视角“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是佛教最具代表性的独特视角。这个视角本身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非常简单,它的含义可以表述为:只要一种事物是在必须具备各种因缘条件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的,那么它就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这个视角的厉害之处在于,竟然没有任何一种事物能够经得起这一视角的审视后仍然可以骄傲地说:我有独立不变的自性!

没有。真的没有。世界经不起,宇宙经不起,天地经不起,“六根”“六尘”“六识”都经不起,甚至连天堂、地狱、轮回、烦恼、痛苦、死亡都同样经不起。你也经不起,我也经不起,没有任何人、任何事物、任何现象能够经得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了让人们更直观地看清人类自己的“缘起性空”特性,佛陀给出了很多直观性的视角,比如: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梦幻。佛陀把人们能想到的构成人类生命的所有组成部分全部给透视了一遍,并把透视的结果展示在人们面前。只要人们按照同样的方法去透视,就必然会看到同样的结果。这就是佛陀的伟大之处。佛陀开创了一系列透视世界、透视生命、透视自我的全新视角。而所有这些视角,都被置于一个总体视角之下,始终不离总体视角。这个总体视角即是“缘起性空”的视角。

佛陀不谈五色如何,五音如何,五味如何,而是直接引导你去考察和透视体验这五色、五音、五味的生命本身——也就是你自己。通过“缘起性空”的视角,你会发现,自己在“缘起性空”视角的透视下,逐渐变得透明,甚至逐渐变得虚幻,最终了不可得,没有一丝一毫的“立身之处”。因为,身渐渐地变空了。不仅身变空了,心也变空了。身心皆空之后,“我”也变空了。连我都变空了,更何况世界。于是“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界”都在“缘起性空”的透镜下一丝不挂,空空如也。

能够空到这种程度,“为道日损”基础阶段的训练就算圆满完成。

第二个阶段: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这个阶段相比第一阶段,有了更高的要求。

从视角学的角度而言,可以表述为:当一切都空了之后,注意,这时考察和透视的重点就转移到了空本身——空本身也是缘起性空的。就是说,空也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它依然是在因缘中变化的。有可以转变为空,空也可以转变为有。空和有,其实仅仅只是视角的不同而已。

比如,我们的“心”,从形相的角度去看,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它的形相,所以其形相为“空”;从作用的角度去看,无论如何也不能说它的作用为空,而是有着无穷的功能作用,所以其作用为“有”。可是我们说的不都是“心”吗?“空”和“有”,说的都是“心”,只是视角不同而已。

所以,对于我们的生命,用“缘起性空”的视角深入观照、透视之后,就会发现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一方面,构成我们生命的所有组成部分,物质的,以及精神的,都在“缘起性空”的透镜下原形毕露——根本找不到独立不变的自性。但另一方面,在我们生命最核心的部分——心灵,虽然其功能作用以及功能作用显现的现象,同样是“缘起性空”的,但心之本具的“空性”和“智性”,却离于因缘,超越了“空”与“不空”的分别。当悟入超越“空”与“不空”的智慧境界时,即名之曰“无为”。无为,是一种究竟超越的视角,是一种究竟超越的智慧,也叫无分别智。无分别,不是不分别,而是超越了分别。它是一种究竟超越的智慧视角。

悟入“无为”,也叫“见道”。道,即是究竟超越的智慧。

第三个阶段:无为而无不为。

这是让智慧生起妙用的阶段。不仅要见到这种智慧,还要能够安住在这种智慧境界中妙用这种智慧。换句话说,就是在发现究竟超越的智慧视角之后,“学而时习之”,然后“举一而反三”,再然后能够“温故而知新”。最后,你就是这种智慧视角本身,这种智慧视角就是你,它与你同心同体,你与它无二无别。

你可以使用任何一种视角,同时始终安住于究竟超越的智慧视角。一切视角都是你的道具,皆可随机而用,随用随消,不留痕迹。一切世界皆是你的道场,一切经历皆是你的风景,一切相遇皆是你的良缘,一切故事皆是你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