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法则(十):学习,本质上是学习新的视角

明空心语 明空如月 2744 字 18天前

人对自身的认识也是如此。生理、心理、身体、心灵、思想、情绪、感受、语言、行为、意识、潜意识……

不同的认识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甚至不同的文明。人类的认识没有止境,人类的学习没有止境,人类的发现没有止境,人类的创造没有止境。

所有的认知,本质上是认知新的视角。所有的学习,本质上是学习新的视角。所有的发现,本质上是发现新的视角。所有的创造,本质上是创造新的视角。

一切皆是视角,一切皆离不开视角。你的视角决定了你的世界,你的世界由你的视角所创造。如果你想要改变你的生活,改变你的命运,改变你的世界,那么就去改变你的视角,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2

下面说说“为道”。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之前我们说“为学”有三个阶段,在这里,“为道”也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道日损。这是基础阶段。

首先要说明,为道的视角,与为学的视角是非常不同的,之前已经提到了这一点。为道的视角,在“心-视角-视界-世界”这一视角学体系中,基本不太关注世界,不仅如此,“为道日损”的“损”,其实就是对世界之损。在“为道”视角下的世界,不是西方文化视角下的客观世界,而是由“六根、六尘、六识”共同构成的世界,亦称为“十八界”。其实这“十八界”皆是视角,但却是需要出离、转化、损去的视角。

六根:即六种感官,眼、耳、鼻、舌、身、意。这里关注的重点不是这些感官的生理构造、物质基础,而是这些感官的功能作用。

六尘:即六种感官感知到的现象,也叫对境,即色、声、香、味、触、法。之所以称为“尘”,是因为这些现象具有“染着”和“遮蔽”的作用。所谓“染着”和“遮蔽”,是指我们的心容易沉迷于这些现象,使得这些现象就像灰尘一样蒙在我们的心上,使我们心灵本有的智慧和光明被遮住了,被隐藏了,我们的生命于是变得烦恼、痛苦、愚痴。何以会如此呢?六识在其中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识,有认识、识知、识别、分别、判断、判定、决定等诸多含义。这些识的本源,皆是心识。六识,是心识的六种作用表现。

六根、六尘、六识,合称十八界。界,有界限之意。这种界限的产生即来自于心识的分别。

为道日损,首先要完成的功课就是把注意力从这“十八界”所构成的世界中抽离出来,抽离的过程,即是“损”的过程。

为了使人们认识到沉迷于世界的过患,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五色代表我们看到的一切,五音代表我们听到的一切,五味代表我们所有的饮食,驰骋田猎代表所有一切娱乐活动,难得之货代表我们在人世间追求的各种物欲,如金钱、名誉、地位、权力等等。

当一个人沉迷于花花世界,被物欲淹没的时候,哪还有机会和可能去追求成贤成圣呢?所以,要追求圣贤之道,就要将这些全部“损”去。因为一下子损去是难以做到的,所以就需要“为道日损”。每一天损去一点,不断坚持下去,各种欲望性的东西就会逐渐地远离我们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