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青楼斗诗

“果然惊艳!”程子芩止不住地咋舌称赞着,这已经是她从挹翠楼出来后叨念的第十遍了。李承宗看着她意犹未尽的表情,没忍住噗嗤一下笑出了声。听见李承宗的笑声,程子芩转过头看向他,忽然眼神中充满了感激。

“承宗,”程子芩突然的温柔令李承宗心中一慌,暗自揣度着她莫不是又要提出更加离奇的要求,却只听程子芩温婉地说道:“谢谢你今日带我来平康坊。今晚,我很开心。”

李承宗愣了一下,片刻后才答了个“哦”字。虽然被她谢恩的次数不少,但如此这般真诚又平等的道谢却还是头一次。他真该早日带她来平康坊的。

“对了,”程子芩忽然想起郑远禄那张令她不适的脸有种莫名的熟悉感,便问道,“那个郑郎君是何许人也?怎的如此有钱?听挹翠楼里的众人议论说他是个官二代来着,那他父亲是做什么的?要不要查一查?他这副肥头大耳又不学无术的样子,指不定父亲也是个贪官。”

程子芩一脸不爽地吐槽着,这个“奏请”显然还带着一半输了竞价的私人恩怨在里头。李承宗打了个呵欠,将后脑勺靠在马车的车厢内,闭上眼睛说道:“已经查了。”

“查了?”程子芩很是意外,见李承宗不再答话,她轻轻地推了推他,又问道:“是已经查过了无事,还是已经查办了?”

李承宗睁开眼睛看着程子芩,问道:“你可知他父亲是谁?”

程子芩摇了摇头,李承宗不再继续卖关子,耐心地解释道:“他父亲便是前任太常卿郑庆都。”

“是他?”程子芩有些意外,转念一想,又问:“你不是允他告老还乡了嘛?那他的儿子怎么还在京中挥霍?”

“允他还乡又不是赶他出长安。”李承宗笑道,“想必这些年郑庆都已经在京中置办了不少宅地,以后即便是不再领朝廷俸禄,在京中安度晚年也是绰绰有余的。更何况……”李承宗又打了个呵欠,接着说,“现任大理卿郑善果和鸿胪卿郑元皆为郑庆都的从兄弟,所以其子郑远禄一向在京中嚣张也是可以理解的。”

郑善果和郑元?这两个人程子芩倒是知道的。她一向只记得历史上有功或有过之人,对于郑庆都这类可有可无的龙套角色,很多时候她连对方的名字都懒得问。

“难怪。”程子芩感叹道,“大唐九寺寺卿,他们家就占了三个,也难怪那个郑远禄可以在长安城里横着走了。郑庆都,郑善果,郑元,都姓郑,荥阳郑氏……咦!”程子芩忽然想起了什么惊呼道:“那他岂不是和太子妃也是亲戚?”

李承宗又闭上眼睛小憩,表示默认。程子芩忽然倒吸一口凉气,今日她才得知李承宗为了给她报仇,第一天临朝就罢免了太子妃郑观音的亲戚——太常卿郑庆都。虽然她知道郑观音从不牵扯于前朝之事,又是个洁身自好、远离纷争的虔诚的佛教徒,但单是郑庆都这个人的身份就足以把整个荥阳郑氏的势力都拖下水,而若要是再被有心人利用的话,估计整个前朝的形势都会变得复杂许多。

“你脑子里的笔墨倒是装了不少。”李承宗的声音打断了程子芩的思绪。他仍旧闭着眼睛,看起来很是劳累的样子。

“嗐,都是《唐诗三百首》的功劳。”程子芩笑道,李承宗哪里知道,他们这些先人们写得东西害得她们这些后世的孩子们上学时有多么的辛苦。“你可知道我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