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利己和利天下

唐朝。

李世民看着满屏的弹幕,只觉得新奇,原来诸子百家讨论的时候是这个样子的。

上次见识过一次了,不过这次好像比上次还要激烈。

他看着孔子的发言,觉得有理。

看着墨子的发言,也觉得有理。

看着杨朱的发言,还是觉得有理。

撇开他统治者的身份,站在个人的角度,感觉杨朱说的是对的,爱惜自己没有错。

站在皇帝的角度,他自然是希望人人都能为天下做出一点贡献的,光靠少数人可运转不动这么庞大的社会。

最后,他只能感叹一声:“精彩。”

光顾着看弹幕上的辩论,各朝代的人都没注意听宋老师后面讲的内容。

他们想着到底要怎么办才能把社会变好?靠道德还是靠律法?

等古人们回过神的时候,宋老师已经讲完了。

有一个同学问:“老师,既然依靠个人道德无法保证人人都具有公德心,那是不是只能依靠法律了?可我看有的人对法律可没有一点敬畏心。

就说我们小区里面,有的人真的是一点公德心都没有,胡乱破坏小区里的公共设施,部分人还占着年纪大,别人不敢对他们做什么呢。”

这位同学这么一说,好几个同学都出来附和,讲述了自己遇到的没有公德心的奇葩事件。

宋老师也没想到有人会问这个问题,思考了一会儿。

“完全靠法律约束民众是行不通的,因为法律的制定一般都具有滞后性,制定法律的人不可能预见一切。

对于有些有害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益的行为,也没办法从开始就能做出详尽的禁止性规定,于是设置了公序良俗原则来补充法律。”

而且这和个人素质有很大关系,宋老师自己对法律的了解也没有多么深入,只能浅谈一下。

战国时期。

商鞅赞同这个观点,确实不可能制定出完全符合社会发展的律法,没有人有这个能力能考虑到所有情况。

而且社会发展到一定时候,以前的律法也不一定适用于当时,

后面的朝代已经证明这点了。

听到公序良俗,很多人来了兴趣,什么样的公序良俗?他们想细听。

想着给学生多了解一点东西也挺好的,省得他们以后吃亏。

于是宋老师打开了涉及到公序良俗那部分的法律条文,想着给大家科普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