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生活中处处是碱

看到这种新物质出现的时候,很多人都有点好奇,这又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加进去之后试管里的液体都变色了?

东晋。

葛洪的实验做到这里就停了,因为他没有这个酚酞试剂。

前面他跟着视频里的人同步做实验,发现得到的大部分结果基本上是一样的。

不过他的碳酸钠粉末没有视频里的纯净,里面有其它杂质。而且实验器皿也没有后世那么精细,有点粗糙,不过影响不是很大。

看完实验后,罗老师做了一个总结,前面的外观比较、吸热放热、溶解性等特性和很多人猜测的一样。

听到自己的猜测和罗老师总结的一样,宋应星、葛洪、李畋等人心里一喜。

虽然很多时候听起来云里雾里的,但是能掌握到其中某点东西,他们还是很高兴的。

不过有一点他们不太理解,为什么加入这个酚酞溶液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颜色变深就表示它们呈现碱性。

酚酞溶液是测试物质酸碱性的吗?这要怎么制作?

但是有人想到一个问题,课堂上罗老师给他们看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比较明显,但是两者其实差异不是很大,要怎么区分它们呢?

很快,罗老师就给他们解释了这个疑惑,她播放了一个加热两者的实验。

西汉。

刘安看完实验 赶紧记笔记,他现在知道了。

碳酸钠受热不易分解,十分稳定;碳酸氢钠受热容易分解,没有碳酸钠稳定。

罗老师:“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可用作食用碱或工业用碱。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更是国家工业、农牧业生产的重要材料。”

“现在大家只要到商场或者超市里面逛一圈,就能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基本上你们能看到的东西都离不开碱。”

“色彩缤纷的服装、蓬松软糯的食品、建材、汽车配件......囊括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涉及到了日常生活、国防、医药等领域。没有碱的话,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极其不便。”

唐朝。

李世民听着罗老师罗列的碱的用途,看着课件上那些和碱有关的物品,只觉得碱真是一个好东西。

先不说那些比较高大上的科技了,他看到后世的玻璃的时候就喜欢上了,当时他就好奇这些玻璃是怎么做出来的。

大唐虽然已经有了和玻璃有点类似的琉璃,但透明度和玻璃比起来还是差一些的。

琉璃好看是好看,但实用性不强,而且数量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