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五章 诗史孤鸿:杜甫的跌宕人生

泪湿红尘 醉风饮月 1187 字 4小时前

——诗韵里的苦难长歌

写《石壕吏》时,杜甫投宿在石壕村的一户人家。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唯有偶尔传来的犬吠打破夜的宁静。

突然,一阵粗暴的砸门声如惊雷般响起,惊醒了沉睡的村庄。

官吏们手持火把,火光映红了他们凶狠的面庞,在夜色中仿若恶鬼。

杜甫躲在屋内,透过门缝,看到老妇跌跌撞撞地前去开门,随后便是官吏的咆哮与老妇的苦苦哀求。

老妇的声音颤抖着,带着无尽的悲戚:“家中男丁皆已出征,唯有一孙儿尚在襁褓,儿媳连件完整的衣裳都没有啊。”

官吏却不为所动,依旧大声呵斥,强行要人。

杜甫的心揪成一团,却又无能为力。

等到天亮,他看到老妇被官吏带走,那蹒跚的背影在晨光中显得无比凄凉。

回到住处,他心情沉重,久久无法释怀,提起笔,将这一夜的所见所闻所感倾注于诗中,“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每一个字都仿佛是从他心底榨出的痛苦。

构思《潼关吏》时,杜甫听闻潼关守将克扣军饷,士兵们食不果腹,铠甲破旧,士气低落。

他决心亲自前往潼关附近暗访。

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晓行夜宿,避开官兵的巡查。

到达潼关附近的军营时,他看到士兵们面黄肌瘦,衣衫褴褛,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他们的眼神中满是疲惫与迷茫,有的士兵坐在地上,默默地擦拭着破旧的兵器,那动作机械而麻木。

杜甫与一位士兵交谈,士兵无奈地说:“家中妻儿盼我回去,可在这,连吃饱饭都成问题,拿什么去守关?”

杜甫的眼眶瞬间湿润,心中满是同情与担忧。

回到家中,他坐在昏暗的灯光下,奋笔疾书,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士兵的同情都融入了《潼关吏》之中,“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这是他对守关将领的殷切叮嘱,也是对国家命运的深沉忧虑。

创作“三别”时,杜甫的心境同样复杂而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