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心向苍生
这日,杜甫在村里遇到一位老人。
老人坐在自家门口,满脸泪痕,眼神空洞地望着远方。
杜甫走上前去,蹲下身子,轻声询问。
老人见有人关心,情绪再也控制不住,哭诉着儿子在战争中被征去当兵,生死未卜,家中只剩他和体弱多病的老伴相依为命,生活举步维艰。
老人说着说着,情绪激动起来:“大人,你说这战争什么时候能结束啊?我就这么一个儿子,他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和老伴可怎么活啊!”
杜甫耐心倾听,不禁潸然泪下,他紧紧握住老人的手,那双手粗糙干裂,满是岁月的痕迹。
他却不知该如何安慰这份深沉的痛苦。
他只能在心里默默发誓,一定要用自己的笔,让更多人看到百姓的苦难。
这决心,恰似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想用文字为百姓发声,那决心如磐石般坚定,屹立在他的心中。
一天,杜甫听闻城外有军队征兵,怀着沉重的心情前往查看。
城外的空地上,尘土飞扬,一片混乱。
官兵们如凶神恶煞般四处抓捕壮丁,皮鞭在空中挥舞,发出尖锐的呼啸声。
百姓们哭声震天,孩子们惊恐地躲在父母身后,眼神中满是恐惧。
女人们紧紧抱住自己的丈夫,泪水浸湿了衣衫,老人们跪地哀求,额头磕在坚硬的土地上,却无济于事。
在人群中,杜甫看到一位母亲,死死抱住自己年仅十六岁的儿子,苦苦哀求官兵放过孩子。
母亲的头发凌乱,脸上满是泪痕,哭喊道:“吾仅这一子,其尚年幼,若赴战场,定是九死一生啊!”
官兵却不为所动,强行拉扯,母亲的指甲在地上划出一道道痕迹。
杜甫见状,赶忙上前劝阻:“官爷,孩子还小,放过他吧!”
却被官兵一把推开,险些摔倒。
他只能眼睁睁看着那少年被拖走,母亲瘫倒在地,绝望地捶打着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