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幕,让杜甫悲愤交加,内心燃起熊熊怒火。
他痛恨战争的残酷,也对朝廷不顾百姓死活的征兵政策感到愤怒。
此时的他,心中的愤怒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写那般强烈,对社会不公与战争残酷的批判达到顶点,那愤怒如火山喷发,炽热而猛烈。
当夜,杜甫回到家中。
昏暗摇曳的烛光下,他与家人围坐在一起。
微弱的烛光映照着他们疲惫而憔悴的脸庞,一家人默默无言。
妻子为他端来一碗热汤,汤面上浮着一层薄薄的油花,在烛光下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他接过,却没有喝的胃口。
屋外的风声和远处传来的犬吠,打破这压抑的寂静。
杜甫常常在此时陷入沉思,回想着白天在城中、乡间的所见所闻,心中的悲痛愈发深沉。
他想到自己虽有一腔热血,却在这乱世中处处受限,无法拯救百姓于水火,内心充满了自责与不甘,那自责与不甘如荆棘般刺痛着他的内心。
在华州任职期间,杜甫亲身体验到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痛苦。
他看到百姓为了战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家中青壮劳力被征走,田园荒芜,老弱病残无人照料。
村落里处处弥漫着悲伤与绝望的气息,原本安宁的生活被战争彻底摧毁,那摧毁如狂风暴雨,将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席卷而去。
那段时间,杜甫结识了当地一位名叫李贤的文人。
一次诗会上,高堂之上,文人雅士们齐聚一堂,案几上摆满了美酒佳肴,酒香与墨香相互交融。
众人纷纷吟诗赋词,气氛热烈。
一位年轻文人起身吟诵道:“圣朝威武镇四方,将士奋勇保家邦。”赢得一片喝彩。
杜甫却眉头微皱,起身说道:“如今百姓身处水火,饿殍遍野,流离失所,我等文人,怎能只颂太平,而无视这世间疾苦?”
此言一出,众人一片哗然,有人点头赞同,也有人面露不悦,一场关于文学与社会责任的激烈讨论就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