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卖菜的大叔说:“这诗里写的,可不就是咱的日子嘛。咱的苦,终于有人能写出来让大家知道了。”
旁边一位大娘点头道:“是啊,希望能让上头的人听到咱的苦,给咱老百姓一条活路,这日子实在太难熬了。”
一些有识之士也开始关注杜甫的诗作,他们被诗中的真情实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所打动,为这黑暗的时代带来一丝曙光。
一位文人墨客在诗社中感慨:“杜甫之诗,情真意切,直抵人心,以笔为刃,剖析社会疮痍,实乃佳作,真乃诗中圣手!”
随着诗作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朝廷内部也开始有了不同的声音,一场风暴在朝堂上悄然掀起。
朝堂之上,金砖铺地,雕龙的柱子高耸林立,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与庄重。
工部侍郎李明轩,他出身寒门,自幼便深知民间疾苦。多年的官场生涯,并未磨平他对百姓的悲悯之心,反而让这份情怀愈发深沉。此刻,他手捧杜甫的诗稿,神色凝重,向前一步,向众人进言:“诸位大人,杜甫之诗虽言辞犀利,却字字句句皆为百姓疾苦发声。如今民间赋税繁重,百姓生活困苦,若长此以往,恐生民变,危及社稷啊。”
户部尚书赵宏业,出生于世家大族,一路仕途顺遂,尽享荣华富贵。在他眼中,维持现有秩序,保障世家利益才是重中之重。他冷哼一声,身着华丽的朝服,头戴乌纱帽,不屑地说道:“不过是一介书生的胡言乱语,怎能轻信?如今大唐国力强盛,歌舞升平,何来困苦之说?他这是故意抹黑我大唐盛世!”
李明轩一听,情绪激动起来,双手比划着,据理力争:“大人,不可闭目塞听。城外村落,壮丁被征,田地荒芜,百姓食不果腹,此乃亲眼所见。杜甫之诗,不过是如实道来,我们应重视百姓的苦难,而非掩耳盗铃。”
众官员纷纷议论起来,朝堂之上一时争论不休,各方观点激烈碰撞。
礼部尚书王崇贤站起身来,他面容和蔼,眼神中透着睿智,环顾众人,缓缓说道:“李侍郎所言不无道理。我近日巡察地方,亦见百姓生活艰难。若能借此机会,重新审视赋税政策,减轻百姓负担,既顺民意,亦能彰显我大唐盛世之仁德,稳固社稷根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