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划破时代黑暗
杜甫被关进了昏暗潮湿的牢房,牢房内阴暗无光,地面满是积水,散发着令人作呕的腐臭气味,仿若人间地狱。角落里爬满了青苔,老鼠在角落里窜来窜去,与他作伴,更添几分凄凉。
他蜷缩在角落里,思绪如乱麻般纷杂,在黑暗中,他的眼神时而坚定,时而忧虑,为百姓的命运,也为自己的坚持。
同牢房的一个犯人好奇地问:“你因何入狱?”
杜甫将自己的遭遇简要相告,犯人叹道:“你这是得罪权贵了,这世道,有权有势的人说了算,哪有咱们老百姓说话的份儿,胳膊拧不过大腿啊。”
杜甫却坚定地说:“哪怕只有一丝希望,我也要为百姓发声。百姓的苦难不能被掩盖,我绝不放弃!”
在狱中,杜甫与这位犯人相互陪伴,分享着彼此的故事,在这困境中给予对方一丝温暖,那是黑暗中唯一的光。
不知过了多久,牢房的门突然被打开。一道光射进来,杜甫眯起眼睛,看到好友匆匆赶来,那是他在黑暗中的救赎。
好友将他救出,两人在酒馆相见。酒馆内人声嘈杂,酒客们划拳行令,酒香弥漫,与他们沉重的心情格格不入。
好友眉头紧皱,满脸担忧:“子美,你此次行事太过冒险,那些权贵岂会善罢甘休。他们权势滔天,你往后可要小心呐。”
杜甫端起酒杯,仰头一饮而尽,酒杯重重地放在桌子上:“我既已选择这条道路,便不会回头。哪怕前方荆棘丛生,我也要为百姓闯出一条光明之路。为百姓发声,死又何惧!”
此后,杜甫更加坚定地投身于创作,他将自己的生命与百姓的苦难紧紧相连。他的诗作开始在民间以手抄本的形式传播,起初,只是在几个志同道合的友人之间传阅,可那些饱含血泪与深情的文字,就像拥有了自己的生命力一般。一位在市集卖布的中年妇人,偶然间看到了一位书生手中的诗稿,那上面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下击中了她的心。她虽然识字不多,却能真切地感受到诗中对富贵人家奢靡与穷苦百姓悲惨生活的强烈对比,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回到家中,她向邻里绘声绘色地描述着那些诗句,引得众人纷纷好奇。就这样,口口相传之下,杜甫的诗作如同星火燎原,在长安的街头巷尾迅速蔓延开来。百姓们聚在一起,谈论着杜甫的诗,仿佛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