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经的循行是自下而上的,而且行间穴又是木中火,向上的势头更加强劲。咱们都知道,在中医里,大部分的脏器是需要补的,像补肾、补脾、补肺、补心,但补肝的情况相对较少,反而泻肝火的情况比较多。因为一旦出现肝血亏虚,那可就麻烦大啦!在中医里,肝为心之母,如果母亲太强大了,就容易导致心火上窜。这时候就会出现口舌生疮、舌尖发红、头晕头痛口苦的情况,这种情况在身体较好的中青年人中比较常见。这时候咱们要做的就是泻掉这心火。具体怎么做呢?逆着肝经的走向,从上往下推,从太冲推到行间,这就相当于釜底抽薪,顶在头面部的心火就被泻掉啦!
咱们再看看行间穴在临床应用中的神奇表现。
先来说说呃逆这个病症。呃逆就是胃气上逆动膈,表现为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根据它的临床表现,相当于中医古籍里说的“哕”“咳逆”“打嗝”“打咯忒”“吃逆”“吃忒”等等,也相当于西医说的“膈肌痉挛”。呃逆有时候会单独偶然发生,症状比较轻微,持续几分钟到几个小时,不用治疗自己就好了。但也可能是其他病的兼症,症状比较严重,可能昼夜不停或者间歇发作,迁延好多天甚至好几个月都不好。现代医学认为,呃逆是由膈肌痉挛引起的,目前西医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呃逆的病位在膈,和胃、肺、肝、脾、肾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引起呃逆发生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六淫犯胃、正气亏虚和痰饮血瘀。呃逆的病机主要是气机失调上逆动膈,《景岳全书》里说:“致呃之由,总由气逆”,所以治疗要以调畅气机、和胃理气止逆为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针灸治疗呃逆的时候,高频次取穴大多是基于腑气不通、胃气上逆动膈的病机,大多采用和胃降逆的方法,从胃论治,比如足三里、内关、中脘、膈俞、攒竹、天突等穴位。但从临床实践来看,从肝论治针刺行间穴能取得显着的疗效。《灵枢·经脉》里说:“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肝经的循行经过膈,如果肝气不舒,就会气逆动膈,引起呃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所以针刺肝经的穴位就能有效果。肝脏在五行中属木,行间是阴经荥穴,五行属火,也是肝经的子穴,擅长泻热,“实则泻其子”,所以针刺行间穴能够疏泄肝气,降动膈之气,和胃降逆,这就是所谓的“木疏土松”。《针灸甲乙经》里说:“喉痹气逆,口,喉咽如扼状,行间主之。”针刺行间可以治疗肝火上炎、肝气郁滞导致的喉痹。再想想“行间”这个穴名,“行”有行走、运行的意思,气得行而通,滞得行而解;古文中“病间”就是“病愈”的意思,气行则病好。需要注意的是,针刺行间穴主要治疗肝气郁结、肝火上炎、气逆动膈导致的呃逆,其他证型也可以搭配这个穴位。针刺的时候要注意补泻手法的运用,主要采用泻法强刺激,可以采用提插捻转泻法,也可以采用呼吸泻法,来疏达肝气。另外,我单取右侧的行间穴是因为“左升右降”的意思,在临床中可以灵活应用。
再来说说高血压病。高血压病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近年来在咱们国家的发病率明显上升。高血压病可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导致肢体偏瘫、心力衰竭、脑梗塞、脑出血、肾衰的重要原因,是全世界医学界的一个重大课题。目前临床治疗高血压病还没有特别理想的方法,大多数病人只能长年服用降压药物,而长期服药会有比较大的副作用,而且价格昂贵,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感觉欲罢不能,难以承受。所以,寻找一种疗效确切、没有毒副作用、操作简便、经济价廉的治疗高血压病的方法就显得特别重要。而针灸疗法中的刺络放血就有一定的优势,值得大力挖掘和推广应用。
在中医学里,没有高血压病这个病名,大致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现代医学对于高血压的病因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它的发病可能是遗传因素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眩晕”这个病症,历代的医籍里有很多记载,它的病因病机大多从肝(肝阳上亢)、从虚(肝肾阴虚)、从痰(痰湿内阻)、从瘀(瘀血阻络)等来认识和论治,比如《素问·至真要大论》里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所以高血压病落实到脏腑上,大多和肝脏关系密切,而且肝阳上亢型比较多见,据统计占高血压病中的 87.33%。而行间穴属于足厥阴肝经上的穴位,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通于肝,能治疗肝病。而且行间穴是足厥阴肝经上的荥穴,“所溜为荥”,荥穴是经气流行的部位,按照五行属火。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肝经的实证应该泻其子,肝在五行中属木,木生火,火是木之子,所以取本经五输穴中属火的荥穴(行间)来泻肝火,就能达到泻热平肝、疏肝理气、镇惊止痛的作用。
刺络放血疗法是针灸疗法中传统的、具有中医特色的疗法之一,它来源于砭刺。早在《内经》里就有关于针刺放血治疗疾病的记载,比如《素问·血气形志》里说:“凡治病必先去其血”,应用的原则是“宛陈则除之”(《灵枢·九针十二原》),放血的方法是“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灵枢·官针》)。它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祛瘀来通经活络,散去上亢的阳热。因为瘀血是病理产物,又可能成为致病因素,如果瘀血阻滞经络,阳热郁闭,最后的办法就是刺破血络,泻血祛瘀散热。正如《素问·调经论》里说:“刺留血奈何?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临床实践也证明,刺络放血有开窍泄热、祛瘀活络、通经止痛等作用,主要用于实证、热证、瘀证、急证。所以刺络放血疗法结合行间穴的主治作用,就能达到泻热平肝、疏经活络、镇惊止痛的效果,从而对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有一定的疗效。
现代临床研究表明,高血压病人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血流变学异常,患者的血液呈现“浓、粘、聚”的状态,这种状态会促进和加速心脑血管的危险因素。刺络放血疗法具有疏经活络、化瘀活血、调理气血的作用,能让局部毛细血管内环境的血容量和血液成分发生改变,改善血液的粘滞性,降低外周阻力,从而改善血流变学的异常,恢复血液动力的平衡。
还有产后缺乳这个问题。产后缺乳指的是产妇在哺乳期内,乳汁比较少甚至完全没有,也叫“缺乳”“乳汁不下”或者“乳汁不行”。多发生在产后第 2 到 3 天到第 7 天,严重的整个哺乳期乳汁都不足,婴儿的哺育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研究显示,母乳喂养的婴幼儿更健康,母乳营养全面,能为婴儿的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营养和能量,增强免疫力,提高身体素质和智力,还能促进妈妈和婴儿的情感交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据统计,在国内产后 1 个月的纯母乳喂养率在 47%到 62%,产后 4 个月就下降到 16.0%到 34.4%,下降趋势很明显。究其原因,产后乳汁分泌不足是纯母乳喂养率下降的重要因素,剖宫产率上升、产后用药、营养不足、产妇乳房发育异常、精神紧张等都可能导致母乳分泌不足。
西医对于产后缺乳的处理原则主要是母婴同室、早吸吮、乳头刺激、排空乳腺、食疗配合护理。要补充营养、充分休息、按需哺乳。刺激催乳素分泌的药物包括促胃肠动力药(如舒必利、泰必利和留必利等)、催产素、甲状腺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甲氧氯普胺及维生素类等。但这些药副作用比较大,疗效也不是很让人满意,产妇会有担忧,依从性比较差,所以西医治疗产后缺乳还没有特别满意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