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搞不好就直接灭绝,鸣蛇一族当然不可能是这么干。
所以只能由最初的泰坦鸣蛇进行人为干预。
就好像选育斗鱼一样。
虽然体长仅6~8厘米,但斗鱼的身体里似乎隐藏着无穷的潜力,只要经过适当培育,它们总能出现各种令人赞叹不已的色彩。
一直以来,斗鱼就是除了猫猫狗狗,另一种广受人们喜爱的宠物。这些体长平均约6~8厘米的小动物,仿佛充满无穷无尽颜色,几乎任何人类想得到的颜色,都会在某只斗鱼身上出现。
而且很多种类的斗鱼非常非常漂亮,有着飘逸无比的鱼鳍和尾鳍,游在水中就像一团五颜六色的火焰,非常非常的绚丽。
但有趣的是,今日斗鱼这般五彩缤纷的身躯几乎可以说是人类刻意繁殖后的结果。大部分的野生斗鱼都没有这么丰富、绚烂的体色,鱼鳍一般也比较短、性情也比较温和。
最近,一份研究从基因分析的角度切入,试图找出人类开始刻意培育斗鱼的时间点,进一步观察人类驯化对生物基因带来的影响。
在依次分析野生斗鱼和人工饲养斗鱼的基因、并加以比较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生物学家杨密权等人推测,人类大约在1,000年前,就已经开始有意识繁殖、驯化斗鱼,也让斗鱼成为人类最早开始有意识驯养的鱼类之一。长时间驯化后,斗鱼“好斗”那面也不断放大,不仅成为人们对斗鱼的重要印象,背后的生理机制也成为许多科学家的研究焦点。“人为饲养的斗鱼攻击性很强,”杨密权说道:“你不能把两只公斗鱼放在同一个水族箱,它们会相互攻击,直到有一方战死。”
早期泰国,捕捉观赏斗鱼打架其实是农村孩子的重要娱乐之一。他们会到野外像是水田之类的地方,捕捉野生斗鱼,再将它们放入同一碗清水,看它们缠斗。
很快地,有人意识到背后商机,开始将斗鱼经营成某种类似斗鸡赛事的赌博业,一度还引来当时暹罗国王注意,对此课税并加以管理。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看待斗鱼的眼光开始逐渐转变,水族专家也开始将焦点摆在如何培育出体色更多、更鲜艳的斗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摇身一变成观赏鱼
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斗鱼的足迹逐渐遍布欧美各国,各地水族专家的培育焦点也不再着重于更强壮、更好斗的斗鱼选手,而是转向培育外观更美丽、体色更绚烂的斗鱼,这也使它们在西方世界越来越受欢迎。回顾这段历史,杨密权表示:“这段历史塑造今日我们看到的观赏用斗鱼──漂亮又有坏脾气的美丽鱼类。”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目前已知的斗鱼种类超过70种,但人们在水族店看到的五彩斑斓斗鱼,几乎都是同种,也就是“泰国斗鱼”研究者发现,人们最重视的几样斗鱼体态特征,其实都是由少数基因控制,因此想要培育出预想的斗鱼外观并非难事。视频为一只身上带有泰国三大国旗色蓝、白、红的斗鱼。分析斗鱼基因的过程,研究者也发现水族专家之所以能轻易繁殖出各种斗鱼,主要是因为大部分人类最重视的斗鱼体态特征,其实只由少数几个基因控制,因此只要稍有变化,斗鱼外观也会改变,使水族专家无需复杂繁殖方法,就能培育出符合想象外观的斗鱼。连带有泰国三大国旗色蓝、白、红的斗鱼,都有人成功培育。
不过研究者也指出,这些五彩斑斓的斗鱼基本上确定是人工培育的结果,野外不太可能见到同样色彩缤纷的斗鱼。
然而研究过程,研究者也很意外地发现这些人为培育的斗鱼和野生斗鱼出现混种迹象,这很可能是因为有人随意野放斗鱼所致。
这种选育一代接着一代,导致现在真正的完全原种斗鱼都特么快绝种了。
真正的原种斗鱼长的灰不溜秋的,不好看。就是在人为干预下一代代的选育下,变成了人类想要的样子。
鸣蛇差不多也是这样。
最初的泰坦鸣蛇为了种族延续,它就开始积极选种,那种只能吃能量的后代直接咬死,能吃血肉的活下来继续选种。
一代代的选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