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石油、芯片、美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如果“石油欧元”果真在国际石油市场出现,无疑会对“一家独大”的“石油美元”构成挑战。

另一方面,“石油欧元”也绝非天马行空的臆想。这是石油出口国的进口和出口结构所决定的。

例如,1998~2002年间,OPEC国家的石油出口中,22.4%出口到了美国,21.1%出口到了欧盟,其中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伊朗出口到欧盟的比例分别比出口到美国的比例高55、97和36个百分点,而印度尼西亚、科威特、卡塔尔和阿联酋的石油则主要出口到了日本。

与之对应,同期OPEC国家有37.2%的进口来自于欧盟,仅有13.6%的进口来自于美国。既然如此,石油出口国就有更灵活多样地采取进出口计价货币,规避货币错配的经济冲动。

从长期趋势看,全球石油定价和结算中的美元垄断地位除了对美国有利,对美国以外的各国几乎都未必有利,这决定了石油出口国集团必然存在采用符合自己利益的国际货币定价和结算的基本战略。

因此,除了美国,各国对石油欧元的构想也并不排斥。

然而,“石油欧元”的推行并非易事。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根深蒂固,想要打破这种局面需要时间和努力。

同时,欧洲自身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财政赤字、债务危机等,这使得“石油欧元”的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

此外,美国肯定不会坐视“石油美元”的地位被动摇,可能会采取各种手段进行干预和阻挠。在这场关乎全球能源和金融格局的博弈中,各方势力都在暗中较劲,究竟谁能笑到最后,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