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安石的一席话,如醍醐灌顶,令李旦恍然大悟。他深知太子的品德与才能,也明白太平公主的野心与手段。此番谈话,让他更加坚定了维护太子地位的决心,也对太平公主的行为心生警惕。
不过,虽然太平公主屡次挑起政治斗争,大多数也都被李旦知晓。可是,李旦并没有给太平公主应该有的警告和惩处。李旦的一味纵容,也让太平公主变得更加的嚣张。期间,有一些大臣建议李旦,将爱挑弄是非的太平公主,调离权力中心。将太平公主与驸马武攸暨安置到东都洛阳。”可是李旦却回应道:“朕如今已无兄弟,仅有太平公主这一个妹妹,岂能将她遣至东都!
正是因为李旦的不舍和默认,让太平公主有恃无恐。身后靠着李旦这个参天大树,太平公主在朝堂之上可谓是为所欲为。那些反对她弄权的大臣,许多都遭到了她的报复和清算。有的被贬官,有的被下狱。
例如,太平公主得知,将自己调离长安的计谋,来自于姚元之与宋璟后,心中的怒火瞬间被点燃。她的脸色变得阴沉,眉头紧锁,眼中闪烁着愤怒的光芒。她无法容忍有人竟敢暗中谋划,破坏她的计划。她认为李隆基与姚元之、宋璟等人勾结,企图对她不利,这让她感到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李隆基感受到了太平公主的怒火,心中不禁升起一丝恐惧。他深知太平公主的权势和手段,担心自己会因此遭受报复。于是,他决定向父亲李旦告状,声称姚元之和宋璟故意挑拨他与姑母太平公主以及兄长宋王李成器、豳王李守礼之间的关系。他强调他们的行为已经对皇室内部的和谐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必须加以严惩。
李旦听了李隆基的奏报后,陷入了深思。他明白皇室内部的纷争,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为了维护皇室的稳定和安宁,他决定采取行动。李旦下达了诏令,将姚元之贬为申州刺史,宋璟被贬为楚州刺史。这一决定无疑是对姚元之和宋璟的惩处,也是对皇室内部矛盾的一种调和。
这个决定在朝廷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一些人对姚元之和宋璟表示惋惜,认为他们是被冤枉的;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必要的措施,以平息太平公主的怒火和维护皇室的团结。然而,这一事件也让人们意识到皇室内部的矛盾已经日益尖锐,未来的局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虽然,李隆基对于太平公主的各种政治进攻,都是处于被动的防守。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太平公主的政治目的始终没有得逞。李隆基依然在太子的位置上,没有被拉下马。
最后,太平公主意图借助天象,来透露李隆基有篡位的意思。希望通过这个举动,让李旦为了皇位,而放弃李隆基。不曾想,夹在中间的李旦,也疲于应付两边的政治拉扯。顺着天平公主所谓的天象,就坡下驴。表示,决定将皇位传给贤明的,有精力的年轻人。这个人,自然就是太子李隆基。
唐睿宗李旦在公元712八月,将皇位传给了太子李隆基,自己则退位成为太上皇,并改年号为先天。就在这同一年,太平公主的丈夫武攸暨不幸离世。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伴随着一系列的政治权力交接和宫廷风云变幻。李旦的传位可能引发了朝廷内外的关注和讨论,而武攸暨的去世,也可能对太平公主的地位和政治势力产生影响。此外,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也十分复杂,可能涉及到皇室家族内部的争斗、权力争夺以及各种政治势力的平衡。
例如,李旦传位给李隆基可能是基于对儿子能力和品德的认可,也可能是为了稳定政权和维护国家的利益。而太平公主作为当时的重要政治人物,她的丈夫武攸暨的去世可能使她在政治上更加依赖自己的儿子们,或者促使她更加积极地参与政治斗争,以维护自己和家族的地位。
随着皇帝哥哥李旦的禅位,太子李隆基成为了新皇帝。太平公主的政治地位,就变得不是那么稳当了。此时,但凡太平公主能够有所收敛,也许她的结局会相对好看一些。
可是,不服输的太平公主。为了权力,还是决定努力一把。最后,留给他的将会是怎样的结局,下个章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