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开办豆制品厂的设想

……

接下来的两个星期,李达康带着郑世俊把剩余的村子都走了一遍,总算是对官田的情况有了个基本的了解。

这一圈走下来,李达康发现官田还是有一些值得发展的特色的。

不过如果要把这些特色都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的话,还任重道远。

一个是乡里的财政情况支撑不起一下子上很多项目。

在补发了民办教师的工资以及乡干部们的补贴,还清了乡政府的一些欠款之后,乡财政账上现在就剩下不到二十万了。

除去维持乡政府的日常运转和给民办教师发工资的钱之外,真正能拿出来发展项目的钱不超过十万;

另外一个则是乡政府目前在群众当中的威信较低,如果单纯以行政手段去强行上项目的话,恐怕会适得其反。

尤其是他这个乡长这么年轻,说出来的话在很多人看来可信度不高。

毕竟有句话叫做“嘴上无毛,办事不牢”。

因此最稳妥的办法,就是选一个见效快的项目做试点,一旦出了成绩,到时候都不用说,那些老百姓就会主动来找乡政府。

李达康思索了片刻,还是决定从郑家村的豆腐入手。

一来,郑家村的豆腐吃起来味道确实好,很有竞争力,并且豆腐的衍生产品还很多,比如豆皮、腐竹、豆干、腐乳等等,附加值高。

这二来,信英虽然不是人口大市,但好歹也有三百多万人口,这要是打开了销路,光信英市的市场就足够消化了。

而当务之急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就两个,第一个就是找销路,第二个就是路。

销路很好理解,毕竟豆腐生产出来,终究还是要卖出去的。

而路的问题就不好解决了,这豆腐是易碎品,就官田这种路况,怕是豆腐还没运到市里,在路上就成碎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