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人测事这么准,本该在看到明太祖起用胡惟庸的时候,立即远走他方,反正那个时候,他已经辞官了啊!
刘伯温告别了皇帝,从皇宫里回到家,心灰意冷,拒绝继续吃药,不多久就病死了。
刘伯温死前,还挣扎着为明太祖写下关于治国建议的遗表。
刘伯温叮嘱儿子们说,日后待胡惟庸出事后,皇上一定会想起刘伯温当年的话,到时会召见他们,询问刘伯温有何遗言,到时才可以将遗表向皇帝呈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后来,胡惟庸果然出事,明太祖也果然召见刘伯温的儿子。
刘伯温老谋深算又如何?
古话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刘伯温再精明,也要看看他遇着的是谁。
朱升与刘伯温一样,也是尽心尽力辅助朱元璋得到大明天下,但是朱升更懂功成身退的道理。
朱升得以善终,刘伯温中毒后郁郁而死。
朱升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十多年,总是听到朱元璋自比汉高祖,朱升心里就感到有点不妥!
朱元璋口上说要复唐宋规制,为何不自比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偏要自比汉高祖刘邦?
汉高祖刘邦是怎样做的呢?
汉高祖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做到极致。
那些帮汉高祖打江山的人才,文有张良、萧何、韩信等;武有五虎上将彭越、灌婴、周勃、英布、樊哙;还有曹参、陈平、卢绾、张敖等等英雄豪杰。
刘邦称帝后,分封了143个侯爵,但是这批人,没有几个得到善终的。
朱升心里就暗自觉得朱元璋这个人可能也是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的主。
正是因为朱升心思细密,他是第一个下决心离开朱元璋的。
在洪武二年,即1369年,朱升就向皇帝请辞了。
按理说啊,朱升功劳很高,还救过朱元璋,用不上这么急着离开。
但是朱升是真正聪明的人,本来追随朱元璋抗元,也是他自己的毕生理想,理想达到了,完成了抱负,其他荣华富贵反而不是重要的了!
此时不走,更待何时?
朱升刚开始为朱元璋工作的时间是公元1357年,当时朱升都50多岁了,然后跟随朱元璋走南闯北打天下,12年时间,屡出奇谋,屡立奇功。
到了公元1368年,明朝立国,朱升已经60多岁了,这个时候告老还乡,没有太多值得怀疑的地方!
朱升辞官理由够充分的了!
朱元璋想以爵位挽留朱升,还对朱升说,这位爵位可以世袭。
但是朱升早已看透了这个皇帝的本质,就说“臣后人福薄,不敢叨天恩也”,怎么也不要。
朱升再三请辞,终获明太祖同意,朱升在离开前,趁着朱元璋还念一点旧情的时候,就为其子向朱元璋求了一张“免死券”,明太祖一口答应下来。
但是太祖皇帝头脑灵活啊:我答应过不杀他,没有应承过不让他死啊!
朱升的儿子朱同作为太子朱标的一文一武的文方面的得力助手,本来是前程似锦的。
料不到朱标心地实在太善良软弱,老劝自己老爹对不同政见的人,不要太残忍,气得明太祖向他抡椅子,虽然抡不中,但足以吓死了这个太子。
朱标一死,明太祖只得另立孙子朱允炆做太子。
此时,明太祖已年迈,整日猜疑,加上失子之痛,让他倍感折磨又时不我待;为了年幼的朱允炆不被资老臣子所挟持,他就开始清理旧臣,包括前太子朱标的人,首先是拿了朱标的舅舅蓝玉开刀。
朱升的儿子朱同本来没有什么证据可以入罪,但也以“莫须有”的罪名,受蓝玉一案牵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