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洪武名将

小主,

廖永忠及其所部就像一把锋利无比的利剑,直直地插入敌军的心脏地带,给予敌人致命一击。正是由于廖永忠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以及高超的战术指挥能力,才为这场战役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如磐石的基础。

俞通海,自小就在那水光潋滟的水边长大,这使得他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长期生活在水边的经历让他对水战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独特天赋以及深入骨髓的深刻理解。

当战场之上波涛汹涌、风云变幻时,俞通海总是能够如鱼得水般地巧妙运用水流的走向、风向的变化等各种自然因素来掌控局势。

他就像一位指挥大师,灵活自如地调度着一艘艘战船,使之如同灵动的游龙一般穿梭于惊涛骇浪之间。

而他所采用的那些出其不意的战术更是犹如雷霆万钧之势,给予敌人致命的打击,令敌军防不胜防。正因如此,他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些功勋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熠熠生辉。

胡大海,尽管大字不识一个,但他那颗聪慧过人的头脑却蕴含着超乎寻常人的智谋。他那双锐利的眼睛仿佛能够穿透战争的迷雾,清晰地洞察到整个战局的细微变化。

无论是敌人兵力部署上的破绽,还是战略决策中的疏漏,都逃不过他的法眼。一旦发现敌人的弱点,他便能以风驰电掣般的速度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扭转乾坤,反败为胜。

在一场场惊心动魄、生死攸关的激烈战斗中,胡大海总是能够依靠自身的聪明才智化险为夷。他宛如定海神针一般稳定军心,引领着士兵们冲锋陷阵,勇夺胜利。

他所创造的一个个奇迹不仅让己方将士为之欢呼雀跃,更令敌方闻风丧胆。久而久之,他便成为了军中耳熟能详、令人敬仰不已的传奇人物。

华云龙,则满怀热忱地积极投身于明朝初期那诸多硝烟弥漫的战役之中。不论是攻打坚城壁垒,还是抵御敌军的凶猛反扑,他始终都是身先士卒,勇往直前,从未有过丝毫的退缩之意。

在他的英明领导之下,其所率领的军队军纪森严,仿若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士兵们个个英勇无畏,在枪林弹雨之中浴血奋战,毫无惧色。

正是因为他们的顽强拼搏与舍生忘死,才在那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岁月里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为大明王朝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杰出的将领们,他们在明朝初期的军事行动中各显神通,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才使得明朝得以顺利建立并逐渐走向繁荣昌盛。】

金榜盘点完洪武时期的武将之后又说起了他们的结局:

【洪武时期乃是大明王朝的起始阶段,自公元 1368 年明太祖朱元璋于应天府登基称帝起,至 1398 年其驾崩止,前后历经整整三十一个春秋寒暑。

在此期间,朱元璋为了牢牢稳固自身至高无上的皇权统治,可谓煞费苦心,殚精竭虑地推行并实施了一连串雷霆万钧般的举措。

其一便是大力强化中央集权制度,将权力高度集中于朝廷中枢;其二则是以铁腕手段严厉惩治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的官吏,绝不姑息纵容;其三更是通过分封诸位藩王来拱卫皇室,确保朱氏江山千秋万代,永固长存。

然而与此同时,朱元璋亦对部分手握重兵的武将心存忌惮与疑虑,唯恐这些猛将日后会凭借手中军权拥兵自重,从而对自己所坐的那把龙椅构成严重威胁。

正因如此,他暗中筹谋布局,逐步展开了针对某些武将的打压与清洗行动。

先说这徐达吧,此人堪称明朝开国立下不世之功的头号元勋,更曾被朱元璋亲口赞誉为“万里长城”。

想当年,徐达跟随太祖皇帝南征北战,东讨西伐,纵横沙场数十载,立下赫赫战功无数。

只可惜天不假年,洪武十八年(即公元 1385 年)之时,徐达不幸染病辞世,终年五十四岁。噩耗传来,朱元璋悲痛欲绝,亲下诏书追封徐达为中山王,并赐予谥号武宁。

不仅如此,还特命厚葬于钟山之阴,亲自撰写神道碑文以示悼念。此外,徐达得以配享太庙,其画像也高悬于功臣庙内,成为当之无愧的明朝开国第一功臣,稳坐开国“六王”头把交椅。

而在洪武年间的众多武将之中,要说结局较为圆满的人物,那非得属徐达不可。徐达膝下共育有四子四女,其中长子名为徐辉祖。

这位徐辉祖继承了父亲的爵位——魏国公,并在那场惊心动魄的靖难之役当中,坚定不移地站在了建文帝一方。只可惜最终事与愿违,在朱棣成功夺取皇位之后,徐辉祖不仅被剥夺了爵位,还遭到了幽禁的惩罚。

(这也是看在徐皇后的面上的,要是其他人就不单单是幽禁了,早就被处死了)

而徐达的次子名叫徐膺绪,则承袭了指挥使一职。至于三子徐添福,命运却颇为坎坷,年纪轻轻便早早离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相比之下,四子徐增寿则选择在靖难之役时暗中支持朱棣。然而,这样的行为终究没有逃过建文帝的眼睛,最终被建文帝下令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