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建文新政

如此一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原本掌握在朝廷手中的收税大权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落入了江南大地主们的掌控之中。倘若当年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未能取得成功,那么明朝末年那种朝廷无法收到足够税款,而江南地区的地主却能够富得流油的状况,恐怕将会整整提前两百年来临!

第五点,必须要强调对文官的重视以及对武将的压制。遥想当年洪武时期,无论是亲王、勋贵还是武臣,其地位和权势皆凌驾于文官之上。然而,随着老皇帝驾崩,局势瞬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文官们犹如脱缰野马般迅速崛起并张狂起来。

他们不仅将六部尚书的官阶由正二品一举提升至正一品,更是将布政使一职从原本的从二品拔高到了正二品。如此一来,文官们得以彻底掌控朝堂上的话语权,而曾经威风凛凛的武勋们则被压制得几乎无法喘息。

当燕王朱棣发布移檄天下之际,他毫不留情地对这种状况予以严厉批判。甚至直言不讳地指出当今圣上已然沦为文官手中被操控的提线木偶,毫无自主之权。

其中,那位齐尚书、黄太卿以及左班的众多文职官员无疑皆是祸国殃民的奸臣贼子!他们全然不顾祖宗定下的法规制度,肆意妄为地作恶多端。

更为可恶的是,这些人牢牢把持着奖惩与任免等重要权力,致使整个国家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如今,放眼天下,众人皆知有齐尚书此人,却似乎忘却了尚有高高在上的皇帝存在。这般局面,实在令人痛心疾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话说那明武宗时期权倾朝野的大太监刘瑾,此人在打压文官之时,手段虽狠辣,但却基本不会牵连其家人。然而,当文官们成功扳倒刘瑾之后,他们所展现出的冷酷无情简直令人发指!就连刘瑾那年仅九岁的侄孙刘二汉,如此年幼无辜之人,竟也未能逃脱厄运。不仅如此,刘瑾的所有族人皆被一同押往刑场,惨遭斩首之刑。

与此同时,周王、齐王、湘王、代王以及岷王等诸王纷纷倒台。其中尤以湘王之遭遇最为凄惨,他在走投无路之下,最终选择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至此,燕王朱棣已然陷入绝境,摆在他面前的似乎唯有造反这一条道路可行。而朱允炆及其麾下的文官们,显然严重低估了燕王与众多武勋将领的真正实力。

随着一场又一场激烈大战的展开,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朱棣率领的人马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打越多。在这漫长而残酷的战争进程中,局势逐渐变得明朗起来。

终于,谷王朱橞和曹国公李景隆眼见大势已去,无奈之下只得选择开城投降。他们二人此举,实际上代表了整个宗室和勋贵阶层对于当前形势的态度转变。

正所谓“沉默的力量有时候大得惊人”,当燕王朱棣率军顺利进入京城后,他对曾经迫害过自己及诸多宗亲的文官们展开了血腥的报复行动。

一时间,京城之中血雨腥风,无数文官惨死于屠刀之下,血流成河。这般惨烈景象,可谓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也算得上是燕王对先前遭受不公待遇的一种狠狠回击。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建文新政能够取得圆满成功,那么方孝孺、齐泰以及黄子澄这三个人将会摇身一变,成为实质上把控朝廷政务的真正主宰者,宛如皇帝一般呼风唤雨。

而可怜的朱允炆呢?他背后所依靠的仅仅只是文官集团而已。相比之下,其力量实在太过薄弱,以至于他不得不紧紧依附于这个文官集团,就如同那攀援在悬崖峭壁上的脆弱藤蔓,稍有不慎便可能坠入万丈深渊。

如此一来,堂堂朱家皇帝竟也沦为了受人摆布的傀儡皇帝,徒有其名却无其实权。倘若没有朱棣毅然决然地起兵发动靖难之役,那么毫无疑问,大明王朝必将步秦朝隋朝之后尘,成为又一个仅传至二世便轰然崩塌、土崩瓦解的短命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