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器缓缓地走向眼中满含歉意的弟弟,每一步似乎都带着沉重与思考。当他终于站定在弟弟面前时,轻轻地抬起手,温柔地拍了拍弟弟的肩头。
他的目光充满慈爱,声音也如春日暖阳般和煦:“三郎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古往今来,多少伟人豪杰亦曾犯错,但他们能够以过往的经历为镜,反思自省,从而避免再次陷入同样的困境。你也要如此,时常以历史中的自己为鉴,切莫重蹈前人的覆辙。”
言罢,李成器转过身去,面向那高高在上、端坐于御座之上的父亲——李旦。他深深地弯下腰,庄重地行了一个大礼,额头几乎触及地面。
然后,他用坚定且诚恳的语气说道:“儿臣不愿再起任何波澜,恳请父皇应允儿臣之所求。”
李旦凝视着眼前这个一向温和儒雅的大儿子,仿佛想要透过他平静的外表,窥探到其内心最隐秘的角落。
然而,无论他如何努力,最终都只能看到一片深邃的宁静,如同浩渺无垠的星空,令人难以捉摸。
沉默片刻之后,李旦终于微微颔首,从口中吐出一个字:“允。”
就在这简单的一字出口之际,大唐的未来已然在这对父子的对视之中悄然传递。从今往后,大唐的命运将交托到如今的李隆基手中。
或许,正是因为有了金榜的出现,这一次的大唐将不再重演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人吃人、易子而食的安史之乱,从此将会永远的被尘封。
————————分界线
五代十国时期
“阿娘,你说的那个人人都能吃肉的场景是真实存在的吗?”
“当然啊,阿娘从来都不会骗人的”
“可是我们会有那么一天吗?”
“会的,一定会的”
在五代十国至宋初那风云变幻的岁月里,一对身着破旧衣衫、面容憔悴的母子紧紧相依,目光投向遥远的天际。那里,仿佛浮现出盛唐时期繁华壮丽的景象,如梦如幻。
年幼懵懂的孩子眨着好奇的大眼睛,仰头望着身旁瘦弱却温柔的母亲,奶声奶气地问道:“娘,那是什么呀?”
母亲轻轻抚摸着孩子粉嫩的小脸,眼中闪烁着一丝光芒,微笑着回答道:“孩子,那是我们曾经的辉煌,而如今,新的时代就要来临啦。”
就在这时,一个消息像风一样传遍了大街小巷——官家赵匡胤登基了!这个消息让人们心中燃起了希望之火,尤其是这位母亲,她暗暗祈祷着新皇帝能给她们母子带来更好的生活。
赵匡胤的登基大典虽然因大宋初期的贫困而显得简约,但依然庄重肃穆。当他登上皇位的那一刻,整个国家都似乎感受到了一种新生的力量。
与此同时,金榜的奖励也如约而至,仿佛预示着这片土地即将迎来一番全新的变革。
然而,此时的朝堂之上却是事务繁杂,百废待兴。这天,赵匡胤微服出宫,来到市井之间了解民情。
只见他一身市井打扮,丝毫没有帝王的架子。突然,一个打扮成书生气质的人急匆匆地跑过来,定睛一看,原来是大臣赵普。
赵普看到赵匡胤这身装扮,不禁皱起眉头,略带埋怨地说道:“哎呀,官家,您怎么又出来了?如今朝中之事繁多,正等着您回去处理呢!”
赵匡胤哈哈一笑,拍了拍赵普的肩膀低声说道:“我就是要亲自看看民间的真实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嘛。”
赵普紧紧地皱起眉头,满心疑惑。这官家究竟是如何从那深宫之中跑出来的啊!想当年,他还未登上皇位之时,便喜好四处游荡,本以为成为皇帝之后能够有所收敛,没想到如今依旧如此任性妄为。
赵匡胤环顾四周,尽管眼前所见仍是一片萧条之景,但在那荒芜之间,似乎隐隐蕴含着一股蓬勃的生机,让他不禁心生欢喜。
正在此时,听到赵普的轻声低语,赵匡胤微微侧过头,瞥了一眼身旁的赵普,同样压低声音回应道:
“休要再唤我官家,莫不是嫌我被那帮大臣们围攻得还不够惨么?我此番出宫可是历经千辛万苦才得以成行的。”
而在不远处,那张张贴于城墙上的皇榜周围,挤满了翘首以盼的百姓。他们一个个面容憔悴、身形消瘦,眼中却充满了对未来的希冀与渴望。
人群中不知是谁突然开口问道:“官家当真会尽快安排人手前去种植新粮吗?”此言一出,众人纷纷附和,目光齐刷刷地投向那位负责宣读皇榜的大宋官员。
这位大宋官员望着面前这些瘦骨嶙峋的百姓,心头涌起一阵无尽的酸楚。他深吸一口气,强忍着内心的难受,努力让自己的声音显得坚定有力:
“诸位放心,官家已然下令派人前往皇庄开垦荒地、种植新粮。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咱们大宋便能迎来丰收,届时大家都能吃上香喷喷的新粮啦!”
“真是有希望的日子啊”
赵匡胤感叹着,他的身影隐没在了人群里,赵普想到那一大堆的国政头疼得很,至于没人保护官家?别开玩笑了,官家那武力值还需要人保护?不被他保护就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