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又问道:“泄题一事虽然已经澄清了,考题雷同之事实属巧合,可这些考生们既然联名上书,朝廷自然要给个说法。不然他日新科进士入朝授官,此事若要被有心人传扬开来,于人官声有损。”
“这个好办。”谢珏正色道:“儿臣这个主考官、刘大人这个主命题官,亲写一封手书说明命题的过程,请各位参与命题的大人盖上印玺,经由御史台之手,给与学子回复,广而告之便是。”
帝王显然没想到太子会如此作答:“你此番回复,会不会令考生觉得,朝廷官官相护,朕在有意搪塞他们?”
谢珏笑道:“搪塞倒不必,这件事本来就是事实,儿臣心中坦荡,不怕他们说道。”
帝王又抛来一个难题:“如若考生们不信,情绪激动,认为你有心包庇呢?”
谢珏略微思忖后道:“贡士成绩出来之后,举行殿试之前,儿臣可以借着举办庆功宴的名义宴请众位考生,如若有考生不服,皆可以以诗会友进行文斗,进士们有没有真才实学,一试便知。”
历史上也多有科举舞弊案,最后都以镇压或加赛复试的处理结果告终,帝王还以为这位太子也是这般想法。
以一个宴会的名义,不动声色的解决了学子们之间的矛盾,又给了那些质疑的考生打破疑问的机会,相对于举办复试之费心劳力,举办一个宴会的成本,实在小的太多。
渊帝道:“朕想问你,如若不是这个书斋闹出了泄题的风波,你打算何时放刘大人出来?”
谢珏温润一笑:“儿臣本打算会试放榜,等一切都尘埃落定之后,再放他们出来。”
帝王心惊,“这些可都是朝廷肱骨,整日都这么关着,就不怕给人憋疯?”
谢珏笑道:“不会憋疯,这帮文官特别能喝,儿臣隔两天就会去陪着他们喝酒解闷。”
“软的硬的双管齐下,你倒是行事不羁。”帝王此刻心情颇好。
“泄题之事便依你的意思处理吧,会试之后还要殿试,这件事你就负责到底。”
谢珏拱手:“儿臣遵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