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到研制出高能量,高重复率,适当的脉冲形状,短波长和高效率的驱动器。
还要制造出稳定的、精确的、廉价的、自动化的高增益靶丸生产系统。并且靶材料的选择要避免产生长寿命的放射性同位素。
在上述这些条件完成之后,还必须有一个经得起重复爆炸而不至于损坏的反应室(堆腔)。这个堆腔必须能够吸收热核反应的产物,也就是中子,X射线和靶丸碎片等的能量。除此之外,还必须做到它还能利用14MeV的中子去增值氚,以维持D-T反应中氚的消耗。
要有一个靶丸的注入,导向和检测系统,确保靶丸以1~10Hz的频率注入反应室,而且当靶丸飞经驱动器的公共焦点时,驱动器发火,准确将靶丸击中。
最后则是要有一个泵浦系统。为避免入射的驱动束受到散射或衰减,该泵浦系统能在两次爆炸之间迅速地将反应室中的靶丸碎片和废气排出,使反应室重新恢复到一开始的状态。
足足有七个问题。
七个都是十分复杂,且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经历以及重复性实验的问题。
陈灵婴一个人不可能将这些东西全部完成,她只能通过理论运用自己的所学知识推导判断出最合适的几个可能性,或者是针对一个问题给出最佳方案。
而即便是这样,要花费的时间以及金钱也是陈灵婴目前难以承受的。
眉头皱的更紧了些,陈灵婴点开邮件试探的给普林斯顿的物理学教授戴森发了一篇邮件,
戴森教授是一位优秀的理论物理学家,在理论物理这一条路上,陈灵婴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向他学习。
戴森早年是量子电动力学的巨擘,甚至因此与诺贝尔物理奖擦肩而过。
陈灵婴看过他的《宇宙波澜》和《太阳、基因组与互联网:科学革命的工具》,这两本书里面的内容极大的影响了陈灵婴对于现实社会发展的认识,也意识到物理虽然细分下去有许多分支,但是和数学一样,本质上依旧是数和像,只不过加上了实验。
可惜戴森今年已经有了93岁的高龄,陈灵婴想拜访也见不到他人。
邮件发送完后陈灵婴有些疲惫的往身后一靠,很多东西,尤其是核物理,都管控的太严格了。
仪器基本上只有在国家实验室才有,而那些论文的查看需要权限,真正一些核心的东西更是不可能明晃晃摆出来给你看。
曾经有一个地狱笑话,丑国为什么不将核导弹申请专利?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