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苏青鸾看着晚上基本上堪比冰箱恒温层温度的室外温度,是考虑过提前一天把灌汤包的面皮和好的,毕竟即便是在夏天,灌汤包的面皮也需要约莫两刻钟的醒发。

但是转念又想了想,如果现在就和面,现在白天还算是比较暖和。如果醒发面团不到位,大不了隔水加温提速一下;但是如果面团发过劲儿了,可就不好玩儿了。

为了保险起见,她还是决定,明天大不了早些回来和面好了。

等到高汤熬煮完毕,苏青鸾率先把里面的肉皮和鸡肉块捞出来,晾在一边,又用纱网把里面的香料滤出来,只剩下淡黄色的高汤在里面。

苏青鸾把这一锅高汤盖上盖子,放在了靠窗边的角落里。

第二天早晨,苏青鸾特意检查了一下高汤的状态——恩,由于低温和丰富的胶质双重作用,这汤冻竟然还挺结实。苏青鸾站着把一根筷子扔下去,竟然只弹了一下,并没有戳到里面。

为了防止白天温度或者阳光的原因,让汤冻融化,苏青鸾特意选择背阴背光长年不见天日的房后放置汤冻,而且只帮着爹娘出摊子半天,就火急火燎地往回赶。

不过她回家之前,还没有忘记买黄芥末——谢天谢地,这个时代是有芥菜和芥菜籽的,而且这种食材已经食用了相当长的时间,所以各种食用方式都十分成熟。

发酵后的黄芥末就是从芥菜籽而来的。

“这个黄芥末多给我称一些,”苏青鸾指了指那发酵好的黄芥末酱。

“小娘子,我们这芥末酱可是发酵充足,用料实惠,后劲儿很足啊!”卖芥末的小贩好心地劝道,“您沾了太过吃会辣哭出来的。”

苏青鸾原本只想着买个三两芥末酱,够一家人吃一顿就可以了。听到对方这么一说,她眼珠转了转:“那我再多要一点,来半斤!”

小贩:……这小娘子是不是有点儿耳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