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再开几亩荒地种番薯,到时候拉去你那换粉条,这贱物福满楼变着花样做,忒好吃。”唐村人相对比较富裕,新鲜吃食一推出,年轻人就邀着去尝鲜,唐亦坷还带着全家去吃了好几个口味。
“焕城说过今年会大幅度降价,要让老百姓都吃的起,回去问问能不能在这建一个作坊。”减少运送环节,就是降低成本,薄利多销不影响收入。
“太好了,明天我就去告诉大家多种些番薯。”这个村最大的长处就是资源共享,好东西从不藏着掖着。
唐亦城也赶回了家,六岁的大侄子跑到书院去找他,还以为出了什么大事,原来是大姐全家来了。“大姐姐夫,过年好。”
“三弟咋长这么大个,上次离开时还没有我高。”唐敏仪惊讶,七年前那个清瘦腼腆的少年,现在已身过七尺,比家里所有人都高。
“主要是吃的多,嫂子很会做饭的,一会你们偿了就知道。”什么叫耕读之家?不需要太多的文字解释,就像这样的家庭,既有农家人的勤劳朴实,又有文人雅士的说话技巧,相互关心彼此尊重。
“姐夫,大姐 在信上说你要在村口办大书院,能收到多少学子?”莲塘镇有好几家私塾,读书的孩子有限,唐亦城在为他的书院前景担忧。
“我想好了,书院不仅教人读书习字考科举,还要教一些人学技艺,比如学账房学大厨学工匠学武功,出师后给他们发一个证书,说不定好多铺子会抢着要,工钱也会比别人高。”杨松林简述了自己的设想,适当时候还要开设女红学业。
唐氏父子听的愣神,书院还可以这样开办?“姐夫,这想法太好了,我要去你的书院当先生。”
“想去书院当先生不急,还是考上举人再说吧。”唐世杰泼了小儿子一瓢冷水。
“考举人算什么?我还要考进士,说不定还能中个状元探花什么的。”唐亦城说的自信满满,院试时发挥超常,竟然考了个案首。
“乡试还没考就说狂话,哪有读书人的内敛。”老秀才教训小秀才底气不够,当初还担心他院试都过不了,可人家说争取拿个案首,果然就靠了第一。
小舅子是块读书的好料,怎么着也应该参加会试。“中了状元探花,我的书院就因你出名了,优秀学子还不得哄拥而至。”杨松林很想说,这样优秀的人当先生,真是屈才。
“过了乡试就行啦,会试太辛苦还浪费银子。”一般农家还真是会因此止步,游学住店路费笔墨纸砚吃穿用度,都需要大笔银子支撑,唐家当然不会是这个原因。
“见识下皇宫大殿有什么不好,再说一村子的秀才举人,想得瑟一下都不行,姐夫,我这个金幌子做定了。”俗话说:人不轻狂枉少年。两年后唐亦城果真中了状元,把老秀才气得要赶他出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