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寄信回家

天气热发面时间短,趁着这个时候先炒番薯叶,没煮粥就弄个鸡蛋汤,番薯是不能少的,米面需要银子买得计划着搭配。

土陶砵里的面已经鼓起来了,放在砧板上再次揉搓,然后搓成长条切成小段一个个搓圆再次醒发。锅里放适量水,用洗干净的竹片架在水上面当蒸笼,把面团摆放上去,再用更长的竹片架一层,继续摆放面团,盖锅大火蒸。

第一锅馒头出炉啦,一个个捡到篮子里,警告那些期待的眼睛,等晾凉点再吃,第二锅馒头刚盖上几个人就赖不住了。

杨真真一手拿着馒头自己吃,另一只手举着馒头塞到杨小麦嘴里。“大姐快吃,好甜好香。”一个被窝睡了几天,感情就是不一样。嚼着宣软甜香的馒头,杨小麦好想感谢冠状病毒,让她在家足不出户关了三个多月,感谢抖音朋友分享美食技能。

一锅馒头二十一个全吃完了,宝儿一个没吃完另一只手又拿一个,还想等下一锅大吃想得美。“没吃饱就吃番薯,那些是中午和晚上吃的,现在去把鸡蛋汤吃了,一人一碗。”

“大姐,可不可以早饭就吃馒头,午饭和晚饭吃番薯。”李晋的建议得到大家的呼应。

“不可以,营养搭配着吃才能长得高大好看,你们看看自己,是不是长高了好看了?”换一个话题,免得他们记挂锅里的馒头。

肯定是长好了,五六天时间不是兔肉野鸡就是鸡汤鸡蛋,餐餐能吃饱,又有了大米白面,身上穿的衣服都是府绸细棉布,大家都像换了个人。

“过年都吃不上一顿这么好的,要是爹娘在这就不回去了。”许多田是实实在在的农家孩子,能填饱肚子就不错,吃好那是农家人祖祖辈辈的期盼。

万家富有同感,虽然他们家日子过的稍微好点,可他爷爷有四个儿子一大群孙辈吃住在一起,好东西想紧着吃是不可能的。

杨晨旭的父亲是书院先生,吃饱饭应该没问题,想要天天大鱼大肉白米白面的管够,可能也有些困难,节俭持家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存储意识是为了保障未来。

李晋对这些吃食不会怎么在意,之所以会表现的猴急多半是人多抢食的感觉,像这样不讲规矩不看眼色自由自在的多好,难怪他不想回家。

后面的两锅馒头都蒸好了,统共三十三个是两餐的主食。“喝鸡蛋汤啊,大姐,我们明天吃红烧兔子好不好?”又是李晋,这个小少爷只有说吃的时候嘴最勤快。

这些天大家关注最多的就是吃什么。野鸡不好抓鸡蛋还有不少,鸡蛋汤好吃有营养做起来也便捷,因此就着鸡蛋汤吃番薯吃馒头,成为这个家的常态。

篱笆院里的兔子少了十几只,有三只母兔明显怀了宝宝,其他的也是母兔多,还真有些舍不得吃它们。“明天把那两只野鸡红烧,总是咕咕叫吵的烦。”

尽管有些事都分配给大家做,可还是有很多事必须亲自动手,比如烧饭做衣服。每人做了一身衣服够替换暂时还行,可是没有底裤很不适应,古代人的裤子都是大肥腰,而系腰带的位置是五六寸宽的棉布,这些棉布刚好用来做底裤,一人两条应该是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