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亩产,遥遥领先。
谢凡也不藏私。
无论农具图纸,作物改良,但凡有人请教,都和盘托出。
谢家被问得多了,甚至将之印刷成简易小册,成本价十文一册,公开售卖。
又过几年,两广粮食产量节节攀升。
官员政绩卓着,百姓丰衣足食,皆是喜笑颜开。
于是谢凡又着手研究起微生物发酵来。
正当他初窥门道之时,谢家连着收到好几封书信。让谢凡心绪不宁。
先是谢凡多年忠仆,顾三郎来信报喜:
他在于大人麾下斩首倭寇数十人,其中正有当年灭族仇人,终于大仇得报。
又因着立下战功,荣升百户,已定下一门亲事,迎娶同袍之女。
谢凡同顾三郎感情深厚,自己和福顺都有儿有女,顾三郎也终于成亲,实在欣慰。
于是备下厚厚贺礼送往宁波。
之后便是大儿子来信报喜:
儿媳妇于氏前日已经顺利生下一女,家中三子二女皆是安康。还为长子聘请了西席先生启蒙。
最后隐约说道,大舅哥在东南沿海,治军严明,抗倭有方。
更要紧每年由海关税收为朝廷赚得大笔银子。深得圣心,不日便能再上层楼。
谢凡为官多年,深谙明哲保身之道,知道君父最忌结党营私和功高盖主。
于是在嘱咐长子在外做官,爱妻护子,家和万事兴之余。又格外叮嘱小心为官,免得落人口实,遭言官弹劾。
谢凡刚刚落笔,便又收到学生于志仁来信,并一升东海珍珠。
谢凡知道这位学生向来尊师重道,恪守礼仪。每逢年节总会写信问候,并附节礼。
可此时非节非年,送上重礼,倒是奇怪。
果然除去寻常问候,更说起于志仁曾上奏朝廷,请求出兵日本,扫平倭寇,永绝海患。
只是如今内阁阁臣求稳,并未一力支持。
而新皇虽然不曾答应,但也不曾回绝。回京述职之时,自己将再度面陈,求圣上首肯。
因此来信,请老师相助。
谢凡虽然致仕,岭南当地官方也定期将朝廷邸报送到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