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程大人并未举荐礼部官员,而是举荐谢凡出任山东主考。
山东富裕繁华,当地布政使司向考官所赠文币十分丰厚。而山东又距离北京不太遥远,并不耽误太多时间。
谢凡与妻子商量之后便一口答应,照旧带着福顺和顾三郎一起前往山东。
阅卷之前谢凡便提前与考官立下规矩,须得用心阅卷,本次乡试放榜之后将发还落卷。好叫落榜考生精进学问。
谢凡阅卷时候,见山东考生果然才华横溢,文采斐然。文章篇篇精彩出色,考官往往难以取舍。
他连连赞叹之余,更是用心点评,方才正式“中卷”。
经历一番辛苦,顺利放榜。
落榜考生拿到落卷,见考官评阅清楚明白,也个个心服口服。
本次乡试中举学生,从此便算是主考谢凡的门生。
谢凡取中解元名叫于志仁,乃是登州府**人士,三十七八岁,虽然年少便成了秀才,但曾乡试落榜四次,方才中举。
于志仁是个山东大汉,身形高大,面貌威猛。
又喜好舞枪射箭,更是肌肉虬结,颌下留着大胡子。
山东地方最为尊师重道,这位于解元对着谢凡一口一个老师,礼貌恭敬,无可指责。
一个比自己年纪还大的高壮汉子,对自己恭恭敬敬,一口一个“老师”,让谢凡有些不好意思,暗暗想着:
“阅卷时见他文章中正平和,以为是个温润书生,哪晓得是位山东好汉。”
除去鹿鸣宴上行礼应酬,宴席之后,更有门生登门拜访送礼。
考生家境有贫有富,送礼自然有薄有厚。谢凡稍稍思忖,便打定主意:
同自己当年座师高大人一般:只谈学问,不受厚礼。
学生礼物无论厚薄,都只要帕子四方,其余东西原路退回。
谢凡这趟山东之行,除去布政使司文币之外,更收下了许多帕子。
福顺一边收拾行李,一边抱怨连连:“一下这么多帕子,拿回去岂不是用到天荒地老。”
惹得谢凡和顾三郎忍不住发笑。
谢凡本次出任山东乡试主考,获得一致好评。
回京之后,程大人更是连连称赞谢凡,不负自己举荐。
次年会试,谢凡为了避嫌,便未再作考官,只是在门生登门拜访时候细细指点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