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乾隆的信任升级

紧接着,晴岚又将重点放在了女性教育上。她认为,只有提高妇女的文化素质,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晴岚倡议创办女子学堂,招收年龄适中的女孩入学读书。同时,她还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通过设立奖学金等方式吸引优秀教师加盟。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各地纷纷响应号召,掀起了兴办女学的热潮。看到这一切,晴岚倍感欣慰,更加坚定了继续前行的信心。

乾隆病情好转

就在晴岚全力以赴投入改革工作之时,乾隆的健康状况却出现了转机。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他的身体逐渐恢复过来。一天早晨,当晴岚像往常一样来到乾清宫准备早朝时,却发现乾隆已经坐在龙椅上等候多时了。

“爱妃辛苦了。”乾隆面带微笑地说,“这段时间多亏了你,让朕得以安心休养。如今朕感觉好多了,是时候重新掌管朝政了。”

晴岚听闻此言,心中五味杂陈。一方面,她为乾隆康复感到高兴;另一方面,却又担心自己之前的努力会因此付诸东流。正当她犹豫不决之际,乾隆接着说道:“不过,朕希望你能继续留在朕身边,协助处理各种事务。毕竟,你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这对大清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听到这句话,晴岚心中的疑虑烟消云散。她知道,乾隆不仅认可了自己的贡献,更给予了无限的信任和支持。于是,晴岚郑重地点头答应下来,“臣妾愿追随陛下左右,共襄盛举。”

改革中的分歧与共识

尽管晴岚和乾隆之间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关系,但在某些具体政策上仍存在不同意见。比如,在对待外国先进技术的态度上,乾隆倾向于保持谨慎,认为过多引进外来事物可能会动摇本国根基;而晴岚则主张开放包容,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面对这样的分歧,晴岚没有选择正面冲突,而是采取了更加灵活的方式。

一次,在讨论如何改进军事装备时,双方再次产生了争执。乾隆坚持沿用传统武器系统,认为这样可以保证军队战斗力不受影响;晴岚却提出引入新型火炮技术,以提升作战效率。眼看争论陷入僵局,晴岚灵机一动,提议组织一场实战演练,让两种方案在实际操作中接受检验。乾隆听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同意了她的建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结果不出所料,采用新技术的部队表现出了明显优势。看到这一幕,乾隆终于放下了心中的顾虑,表示愿意尝试新的变革。此后,每当遇到类似情况时,晴岚总会巧妙地引导乾隆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最终达成共识。这种沟通方式不仅有效避免了不必要的矛盾,还促进了彼此间的理解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