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空间”含义,则代表着,“心”就像房子一样,是生命居住的地方,是有其内在空间的,心灵的内在活动与现象,皆发生在心灵的内在空间之中。
“使其虚静、清净、素净”的方法论含义,则代表了具体的修持方法。
3)“心斋”之法,亦是“斋心”之道。通过心斋而斋心,通过斋心而心斋,其中之妙,不可思议。
人有五官六根,为何“心斋”独独选择了“耳根”——聆听之法呢?这说明庄子对于耳根的“灵明”与“圆通”是有着其独到的认知的。这也与佛家的“耳根圆通”不谋而合。佛家非常知名的菩萨中,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都是以耳根圆通法门修道悟道的。
这里且不谈佛家,只谈庄子的“心斋”。
心斋——聆听观心法,有哪些要点呢?
1)一志:即志心一处,专心致志,非常专心专注的状态。
2)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即毋,不要的意思。在实际训练中,聆听的深度不同,重点不同,效果即不同。以视角学而言,即聆听的视角不同。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就是不要用耳朵听,而是要用心来听。原文是“听”,笔者为什么用“聆听”呢?聆听,是指有意识地、专注地倾听,把“一志”的含义给涵括了进来。这是第一步。紧接着,就要把重点调整到用心来聆听,而不仅仅是用耳朵来聆听。这样,聆听的深度就更进了一层。因为训练的核心对象是“心”而不是“耳”,“聆听”只是入手的方便法,通过专注地聆听——专注地过程,其实是“心”专注的过程,“心”既然已经专注了,那么“聆听”也就可以从“耳听”过度到“心听”了。
3)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仅仅是用心聆听还不够,为什么呢?因为还不够“虚”。这时要怎么办呢?要通过对呼吸的训练,而达到“真息”的状态。所以庄子进一步开示说,仅仅用心聆听还是不够的,还要再进一步,慢慢地过度到以“真息”的状态来进行聆听。所谓的“真息”,即是外呼吸非常细微乃至感觉似乎已经停了,而内呼吸——脏腑和毛孔一张一合,似在呼吸一样,内在的气机也一升一降。这就是庄子所说的“气”,即真息。
庄子之所以能够做如此开示,说明他对于“心气一元”的关系与原理是非常熟稔、明了的。所谓心气一元,可以这样表述:心动气动,气动心动;心静气静,气静心静;心定气定,气定心定;心虚气虚,气虚心虚;心微气微,气微心微;心止气止,气止心止;心空气空,气空心空。佛家密宗对于心气关系是这样看待的:气是心的载体,心是气之主宰。并用“骑马”来比喻,气为所骑之马,心是骑在马上的骑手。因此在用心聆听的基础上,要再次深入的话,就需要通过对气息的调节来实现。因为在比较粗的口鼻呼吸下,和口鼻呼吸断掉之后的真息状态下,都可以用心聆听,但聆听的深入和层次是很不一样的。因此需要从口鼻呼吸的状态,逐渐地过度到真息的状态,要在这样的状态下去聆听。用口鼻呼吸时,心念比较粗,还有很多的杂念会生起。心斋,就是要不断地清除杂念的干扰,让心灵达到更深的宁静状态——无念的状态。而只有达到真息的状态,杂念才能自然地不再生起——这才是真正的虚静——即《道德经》中的“虚极静笃”。只是在“虚极静笃”状态下,老子用的是“观复”之法,而庄子用的是“心斋”(聆听观心)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