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宗教神学占据主体地位,“哲学沦为神学的婢女”,此阶段主要哲学思想包括:
1)为宗教神学信仰提供理性解释,研究内容包括神学本体论、精神实体、普遍与个别之关系等;
2)经院哲学中,唯名论与实在论关于共相与个别的争论,体现了对思维与存在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辩;
3)宗教神学。宗教神学同样是一种视角,即神学视角。在神学视角中,【上帝(神)】是所有一切存在的终极本体。
西方近代哲学第一阶段
在经历漫长的神学思想统治之后,于近代迎来了【人的觉醒】,自然哲学、人文主义等开始成为西方哲学思想的主流。
1)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反对灵魂不朽之说和禁欲主义。
2)自然哲学:主张用经验观察的【科学方法】代替经院哲学的推演方法。包括物质永恒说、宇宙无限论、单子论等。
西方近代哲学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哲学的注意力集中在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方面,形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两个派别。同时这两个派别又由于唯心与唯物的差别各分为两个细分派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唯物主义经验论:以F.培根和洛克为代表,认为后天获得的对外部世界的感觉是认识的来源,感觉是可靠的。
2)唯物主义唯理论:以B.斯宾诺莎为代表,认为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但是只有理性才能把握它,感觉经验不可靠。
3)唯心主义经验论:以巴克莱和休谟为代表,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
4)唯心主义唯理论:以笛卡尔和G.W.莱布尼茨为代表,认为【只有在一个完全清楚明白无可怀疑的公理的基础上,经过理性认识能力进行清楚明白、准确无误的推理,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此派着名观点还有,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天赋观念】等。
此阶段还有百科全书派的【唯物论】等。
西方近代哲学第三阶段
此阶段也被成为【德国古典哲学】阶段,主要代表有康德、J.G.费希特、F.W.J.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1)康德
康德主要哲学思想有,【知识的普遍必然性】【批判哲学的认识论】【先验感性论(感性直观)】【先验分析论】【先验辨证论】【实践理性的公设(幸福他律、道德自律)】等;
康德第一次针对哲学是如何认识世界的,以及对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从更高的视角进行审视,从而使对【哲学】本身的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标志着西方哲学思想体系开始走向成熟。
2)费希特
费希特在康德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绝对自我的概念。这个绝对自我,不是经验的自我,也不是先验的自我,而是所有自我意识中的先验要素。这种自我意识提供了所有认识的先验根据,是一切知识和经验实在性的根据和先验的源泉,也就是认识论和知识学中的最高根据和出发点。在这里,他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融为一体,并给予了自我一种相当高的地位,赋予了自我创造性行动的可能。
非常赞叹费希特独特的视角与智慧,其【绝对自我】与视角学的【超级视角】有着某些相近之处。但【绝对自我】这一概念,仍深深地受限于西方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二元思维模式。或者说,费希特的【绝对自我】虽然有着打破二元对立的强烈意愿,但是由于其缺乏终极超越的智慧,使得其【绝对自我】看似完成了从二元到一元的突破,但其实并未真正的完成。如果费希特对于老子的【无为】智慧或者佛陀的【空性】智慧有所了解,那么就不会止步于【绝对自我】,而是进一步打碎【绝对自我】,完成真正的超越。费希特的【绝对自我】,本质上与【上帝】是一回事。只是作为人类,可以将【绝对自我】作为自我实现的目标,而【上帝】,则只能是人类融入其中的目标,而不能是直接成为其的目标。
3)谢林
谢林哲学思想发展的三个时期,一,从费希特哲学过渡到强调客观自然的重要性,也就是自然哲学;二,对精神和自然的同一性、无差别性的思考,发展成同一哲学;三,对消极的和积极的的哲学的反抗,思想进而转变成和宗教密切相关的启示哲学。
费希特不满意康德的【物自体】,所以取消了【物自体】而提出了【绝对自我】。谢林则是不满意费希特的【绝对自我】,而侧重于强调【客观自然】,并致力于从新的角度寻找一条将【主观精神】与【客观自然】的融合之路。谢林提出了【绝对(存在)】作为终极的本体。而这一思想与宗教神学思想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谢林的思想其最终的结果,等于从哲学上最终证明了宗教神学的正确性。对于神学而言,【绝对(存在)】只不过是【上帝】在哲学中的另一种说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