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善无恶心之体:阳明先生在此明确提出了心之本体论——心之本体,无善无恶。无善无恶,即超越了善恶,非善非恶。
儒家学者对于心之本性历来有不同的观点,其中尤以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为典型代表。
虽然在孟子的时代,告子亦提出了性之无善无恶论,但影响力始终不大。
阳明先生在四句教中,巧妙地避开了心之性,而用心之体来论述:无善无恶心之体,从而开创了儒家心性学本体论的新创见。。
体比性更为根本,性从属于体,因此从体的角度阐述“无善无恶”的性质、特点,更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从“无善无恶心之体”这句表述即可看出,阳明心学以及整个儒家心性学,皆是注重心性或心体的道德属性的。佛教经典《心经》中对心之本体的阐述: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在这里看不出任何道德色彩。龙树中观“八不”也是如此: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断不常,不一不异。
从论述心之本体超越二元对立这个角度看,儒家和佛家是一样的,但论述的切入点却各有其特色,儒家的表述道德色彩浓厚,而佛家的表述理性智慧色彩更浓。
有善有恶意之动:心之本体虽无善恶,心之意念作用却是有善有恶的。不言自明的是,这里的善恶是以儒家道德观为评判标准的。意,即内心的动机、念头。意,是与具体的人、事、物相关联的,很自然地就会体现出利害关系的评判和选择。只要有所选择,就有善恶之别。
知善知恶是良知:对于内心所起意念的善恶之别,其实我们内心有着清晰的认知和判断,这种认识和判断的内在标准即是大公无私之心——良知,无私利他即是善,损人利己即是恶。良知对此能够清楚地认知和辨别,这种良知良能既有先天的纯良本心为基础,又深受后天道德教化所影响。因此这里的良知,其实是带有儒家特色的良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善去恶是格物:对于内心所起意念,依良知而有善恶之评判。符合儒家道德的即为善,应发扬光大。不符合儒家道德的即为恶,应予以格除。这相当于佛教中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那么这四句教具体应该如何来实践呢?首先要找到“无善无恶心之体”,然后安住在此心体之中,观照“有善有恶意之动”,念动要有觉知,不能不觉,然后重点训练此观照。这个观照,就是“知善知恶是良知”的良知。安住于本心,观照念头,但不陷入念头,不跟随念头,特别是不跟着恶念跑,这就是“为善去恶是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