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唐皇回京

长安城高府,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在厅内焦虑地来回踱着步,侍中高士廉也一脸阴郁地坐在案旁饮着茶。自从兵部尚书侯君集带兵出了长安城后就无故断了与他们的联系,甚至还违背了屯兵长安城外以便随时调转矛头呼应他们“清君侧”的约定。事出反常必有妖,侯君集这根墙头草的跳反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此次他的背信之举背后一定是又出了什么变故。

“哼!就不该再相信他!”长孙无忌恨恨地说,但在看到高士廉的脸色变得愈加难看后,他便憋住了自己后面原本跟着的一长串想要吐槽的话。

“朝堂之事,本就风云变幻,最变幻莫测的便是人心了。”高士廉叹道,“不过不至最后一刻,鹿死谁手也尚未可知。”

长孙无忌再三犹豫后,还是忍不住说出:“可是如果没有他手里的两万大军,仅凭我能调动的八千南衙武卫,定然不足以成事。”

“无妨。”高士廉想了想,道:“皇太孙今日不是已经收下吐蕃赞普的黄金甲了吗?你再去亲自会一会常何,如若可以,便继续行动,如若不能,便等陛下回京变改武革为文斗。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长孙无忌叹了口气,嘟哝了一句“也只能这样了”,便郁郁地离开。

太极宫玄武门以北的树林里,禁军统领常何与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私下密会。在听完长孙无忌的话后,常何恭敬地向他行了个礼,毫不犹豫地说道:“长孙尚书可能误会了,下官昔日愿意追随秦王殿下,并非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下官心中深知秦王是唐皇三子之中最可能带领大唐走向太平盛世的明主。如今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我又怎能为了一己私欲而置大唐安危于不顾呢?”

“哦?”长孙无忌冷笑道,“难道常将军就不怕永远失去长洛郡主吗?”

常何张了张口,没有说话。虽然前不久他曾自荐想要领兵西行的请求被皇太孙李承宗给否了,但如若需要的话,日后即便是拼上他的性命,他也绝不会让长洛郡主被逼迫着送去吐蕃和亲。

长孙无忌虽已费尽口舌,但他看着常何始终坚定的表情,最终也只能无奈地叹了口气作罢。

“唉,罢了。人走茶凉,良禽折木而栖也无可厚非。但愿你今日的选择日后不会后悔。”长孙无忌说完便甩袖离开。先后痛失侯君集和常何两大武将手里的兵力,此番武革还没有开始就已经失败了。接下来也只有等七日之后李渊返回长安后他再与侍中高士廉一起在朝堂之上与之殊死一搏了。

七日之后,皇太孙李承宗率文武百官于顺天门之外恭迎唐皇李渊回宫。数月不见,李渊不仅一根华发未添,甚至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看上去都比他在离宫前还要好上许多。李承宗的目光微微瞥见站在李渊身后不远处随驾回宫的“圣姑”及其身后四位与其同样头戴幂篱的“圣娥”,脸上不觉露出狐疑之色。李渊用余光觉察到李承宗的表情,略有不满地清了清嗓子,李承宗赶紧收回目光,向着李渊躬身行礼,恭敬地接引其进入太极宫。

步入太极殿以后,李渊一眼便看见摆放在龙椅之下的云纹交椅,脸上随即又恢复了欣然之色。待李渊在李承宗的搀扶下坐进龙椅之后,内侍监裴静便令内侍少监王福带人撤掉了云纹交椅。等李承宗回到殿下站好,百官躬身行礼,举起芴板齐呼“恭迎陛下回朝”。李渊龙颜大悦,缓缓抬起右手令众臣平身。他向着殿内扫视了一圈,目光经过程子芩时稍稍停留了片刻,随后便又回到了李承宗的身上。

“皇太孙克己守礼,监国有序,朕深感欣慰。”李渊看着李承宗说道,未等李承宗回应,又看向满朝文武接着说:“朕回京途中听闻吐蕃赞普已屯军至我松州边境,对于此事,众卿有何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