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辩论

农家喜宝 豆豆福福 2212 字 1天前

九天的会试结束,离放榜还有一月有余。

赵三郎跟李修由于吃得好,竟还微微胖了一些,惹得一众考生羡慕嫉妒。

赵二郎在他们考试温书的时候,就喜欢出去逛逛,看看有什么是未来妹夫跟他三弟用得上的,正好他其中一支商队回来了,顺便再去看看商队的货物。

他现在手头上养着四只商队,长线的只有这一条通往波斯的,其余的都是在大朝国附近的国家跑跑,这些年也就是小慧心疾严重,他走不开,眼见着小慧越来越好了,念儿也越来越大了,赵二郎的心思就又活泛了起来。

一般来说,考生都会留在京城等到放榜。

但由于二人家就住在京城,就没有留在贡院附近,而是商量着回家,该念书念书,该当值当值。

届时派人去看看放榜就好,且若真的能中,也必定会有报喜之人来家里,也不用他们费劲。

虽说京城大,但离家也不过只有一天一夜的路程,三人收拾了包袱,没托人往家里捎信,便赶着马车往家里走。

......

晨雾还未散尽,喜宝的笔尖已在宣纸上洇出第三团墨迹。

国子监派来的代课先生正摇头晃脑念着"夫为妻纲"。

她偏头望向窗外那丛反常的忍冬——明明已是深秋,青翠的藤蔓却攀着朱红廊柱疯长,像是要把整个书院缠成绿茧。

"赵淑女?"一道细长文绉绉的声音传来,戒尺敲在案几上的脆响惊得她指尖一颤。

喜宝低头皱眉,抬头面无表情的对上博士铁青的脸:"《女诫·专心篇》第五则,背。"

喜宝慢吞吞起身,裙裾扫落案边一沓账本...她上课摸鱼看账本来着。

这是跟阿财学的,未来的人管偷闲叫“摸鱼”,取自“浑水摸鱼”,喜感中带着一丝自嘲,喜宝很喜欢。

虽说她嘴上说着摸鱼,但实际上她看的东西要比区区听老头讲《女诫》困难十几倍。

泛黄的纸页间露出"张记布庄"的朱红印鉴,那是她昨夜核对到三更的契书。

做大朝国首富,难;做大朝国有名的首富,难;做一个产业庞大、有良心、有支持者的首富,难。

她都不理解话本子里的巨富商贾是怎么有闲情逸致与人整天谈情说爱的。不过转念一想,或许是他们产业单一,又或许是知足常乐。

喜宝忙的甚至不想上这个学了,反正该学的也都学完了,这个学上的她憋屈,还拉低了她挣钱的速度,但是娘不许她退学,说是名声不好听。

听这个老头子讲《女德》《女诫》简直烦不胜烦,男人身居高位给女子安上层层的枷锁,教她们变成一只只柔顺的绵羊,没有自我,任人宰割,不会反抗。

好在并不是所有人家都这样的,像华佩华铃家,小慧家,素华家,都是自在的。甚至李修也说,他们族里的女子都过得挺好的。

“赵淑女?”那老头儿抬了半拉眼皮,睨着喜宝,长长的白胡子上还挂着点心渣子。看那色泽,应当是吃的春记的蛋卷酥。

"夫妇之道,参配阴阳..."她机械地背诵,目光却黏在窗外晃动的树影间。忽然一只深青的燕子掠过廊角,惊起几片枯叶。

喜宝没在意,嘴里背着,心绪却已经跑到了十万八千里之外。

那博士眼睁睁的见她走神,但是却挑不出毛病,她竟一个字都不带背错的。他干瞪着眼听喜宝漫不经心的背完,只好无可奈何地训斥了几句话,叫喜宝坐下。

这个女娃娃倒是有几分聪慧,就是这性子还需再磨一磨。

喜宝安静的坐着,思考着家里的生意。

家里的产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问题也都显现出来。

长生轩皇商的名头听着光鲜,可除了这一个名头,也没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吓唬一下小地方的人还可以,来到了京城这地界就不成了,京城里卧虎藏龙,皇商对于他们来说,跟手底下会挣钱的奴才没有什么两样。

张家的绸缎庄上月刚抢走她三成主顾,张家是贵妃胞弟的产业,礼部侍郎的小舅子又在打长生轩的主意,死乞白赖的非要入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