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公社医院报到

公社医院只会重点设置一些最基本的科室,而其他更为专业的服务就无法提供,或者需要转移到更高级别的医院去。

像大湾公社,只分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外加一个简单的血液化验室。

公社里的外科,并不是可以开颅开膛的那种,他们通常只会基本的手术操作,比如清创、缝合、引流等,以及处理一些常见的外科疾病,如阑尾炎、疝气等,而且外科医生还需要兼顾其他科室的工作。

为什么每个科室培训时间那么短呢?那么短的时间能学得了啥啊?

一是,最现实的原因是医院里也不分出那么多精力,进行长时间实操培训。本来医生就很短缺,平时看病开药都忙不过来,还要分神培养学生,长时间下来是无法兼顾的,反倒还会阻碍了医院的正常运行。所以千万别说时间短,这可都是免费实打实,手把手教的,比窝在家里看书要强得多。

二是,现在大力推广培养“赤脚医生”,就是实行半农(工)半读,半农(工)半医,“社来社去”的方式,从有实践经验的社员中选拔考试,学习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

这时候“头戴草帽、身背药箱、一根银针、一把草药”的赤脚医生是深受乡下群众欢迎,他们不仅扎根大队,看病方便,用药又便宜。

而赤脚医生必须要通过这种培训考试,医院才会发放证明,才能行医救人。

邓馥茵不是这个时代医学院校的学生,后面需要行医的话,就必须要通过这种方式拿到证明。

当初在医院认识的马伯熹主任,是内科和外科的主任;妇科和儿科主任叫古茯苓,是公社古主任的妹妹。

当初通过考试的人里面,有个叫古丙坤,就是公社古主任的儿子,古茯苓的侄子。

要问她为什么知道,因为她有熟人在医院,那就是张桂英。

这是张桂英最后一周在医院培训,刚好和邓馥茵一起在内科。

当初一直没看到邓馥茵出现,张桂英还特意去了靠山屯大队,打听到邓馥茵是去了西北,不知何时归来。

考了第一名,因事耽搁而不能来培训,张桂英觉得很惋惜。

没想到现在在医院看到她,别提有多高兴了,哗啦啦地把这段时间的事儿都告诉邓馥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