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宣上前检查木炭,虽然柴火烧过都是炭,但炭和炭是不一样的。

这种没有完全燃烧的木炭,烧的时间更久,温度更高,除了取暖还有很多用途。

老杨拿来一个簸箕,把烧好的木炭,放到簸箕上。

贺宣仔细观察,发现边上粗些的柴火,还没有燃烧完全,外边是炭,里面还是木头。

导致烧成这样的原因很可能是昨天燃烧的时间不够。

“王栓,你昨日烧了多久糊住通气口的?”

“回公子,估摸着一个时辰不到点。”

王栓听到公子问话,赶忙挤到前面,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做错了。

“那你今天再烧一个柴火堆,就堆成昨天的样子,烧一个半时辰。”

木炭没有烧尽只是少数,剩下就是一点点试验,叮嘱王栓烧柴火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别引燃其他地方。

老杨拿着簸箕回府,一大早,还有不少事情要干呢。

贺宣也是一样,回去要看书,核对织坊的账目。

闲了练练准头,射箭的动作没人教,只能拿着弓比划比划。

小主,

烧了两天木炭,王栓的烧炭技术直线上升,柴火堆的下方多挖两个通气孔,能让木炭缩短燃烧时间。

烧出来的炭颜色乌黑,折断的声音清脆,品质算得上不错。

接下来想要提升技术,就需要建窑,贺宣不打算在木炭上花这么大的成本,只让王栓一个人烧炭。

其他工人都劈柴,柴火堆肉眼可见的变小,劈成大小差不多的木块,整整齐齐的码在围墙边上。

赵林说这几日天气变化,可能会下雨,这不是随口说说,而是一个老农的经验之谈。

天空中漂浮着层云,哪怕是晴天,太阳也被云朵遮住。

趁着没下雨,给柴火堆盖上草席,用麦子秸秆编制的席子,雨水顺着秸秆流下去,中间的柴火就是干的。

至于枯叶杂草这些引火的材料,西跨院厨房放俩簸箕,剩下都堆在驴棚里,不够了再搬过去。

十一月十六,早上起来看着天气还是晴朗的,应该一时半会儿不会下雨,贺宣打算进城一趟,做件皮大衣。

这个季节晚上的温度已经跟村里最冷的时候差不多,要是下雪后,气温降得更低,没有皮袄御寒,估计自己都出不去门。

担心会下雨,还带着蓑衣和雨伞。

一行人进城,京城比起往日更加热闹,贺宣带着贺青直奔皮货铺子。

于五郎赶着牛车去送货。

老杨去采购两只羊,猪肉,南瓜,豆子这些还要再买些,因此带着有粮帮忙搬运。

三个方向分散,买好了东西也不用等,直接回庄子。

贺宣还记得上次去皮货铺子的方向,贺青学会了赶车后,技术越来越熟练,在贺宣家呆了这些日子,营养补足后,个子蹭蹭的窜。

到了地方,贺宣下车,皮货铺子生意很好,里面已经没有拴牛的地方,只能让贺青在外边空地上等等。

贺宣进门就看到铺子里挂着一件纯黑色的裘皮大衣,皮毛末梢泛着银光,光是看着,就知道这皮袄暖和。

伙计过来招待贺宣,顺着贺宣的眼神看,介绍道,“公子,这可是铺里的镇店宝之一,上好的貂皮,凑齐这一件大衣的貂皮可不容易。”

听了伙计的话,贺宣收回了目光,看也没用,这就不是买不买得起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穿。

现在的律法上虽然没有明确写着庶民不能穿皮草,但丝绸是不允许地位低下却有钱的人穿的。

齐国的貂都是野生的,没有现代的养殖一说,可想而知捕获的难度。

加上貂皮大衣那种难以言语的尊贵奢华,皇帝年节有时都会赐貂皮帽子给心腹大臣,以示恩赏。

所以,穿的起貂皮的都是贵族。

当然了,你要是买一件穿在里面,外面包一层布帛,没人知道,也没关系。

什么!你说你想把毛露在外边。

呵呵~

那就不好意思,你要被鄙视了。

为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