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五郎被这意外之喜弄得蒙头转向,当务之急是增加毛衣的产量,其他的手套,围巾都不做了,全部织毛衣。

小主,

作坊有三十个妇人,两间屋子挤得满满当当,周美芳顾着庄子上的妇人,杨李氏和小巧教村里的妇人织毛衣。

至于小兰和宋婆子他们在前院这边负责纺线,有了纺车,纺线就快了许多,人手不够时,杨李氏她们晚上还要赶赶工。

基本上这个规模就差不多了,想快也快不了,主要是羊毛晒干需要时间,现在的太阳没有夏日猛烈,要不是前几个月羊毛的洗晒工作一直没停,现在就供不上了。

毛衣的销售步入正轨,只要于五郎和杨李氏还有罗家旺协调好,基本上没有大问题。

贺宣啃着梨子,看到家里的柴火都堆不下了,月华山山脚下的枯木也捡的差不多,再去捡就要往山腰走或者更深处。

老杨提到这个问题,说是这几日去捡柴的时间加长,可是捡回来的柴火反而少了。

确实,有村落的附近不好捡柴火,会起冲突,就只能走远点,自然花费的时间长。

运回来的柴火,像是两座小山堆在空地上。

贺宣要制木炭,挣钱这么辛苦,是不可能花在这种地方的,自己烧点木炭,多简单的事啊。

一位伟人说过,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贺宣制碳也是,想想步骤很简单,就是用火烧,烧好了后不让空气流通就行。

实际操作起来,就有些繁琐。

第一次的实验品不要弄太多,先挖个坑,埋点土,数个一二三四五。

啊!不是,挖个坑,把周围的东西都清理干净,避免木炭烧起来以后,杂草被引燃。

一块空地清出来,把庄子里空闲的男子带到柴火堆这里干活。

主家给钱,大家也愿意在农闲的时候挣点,府里的人都有事情要忙,最空的就是贺宣了。

老杨要给几个小厮教规矩,贺青小秋他们每日干完活还要识字,认好字就去晒羊毛的那里守着,哪些晒干了可以收起来,哪些要翻动的,都是两人干的。

本来只是门房的四个小厮也有了新工作,家里这两个要负责喂牛喂驴,准备草料,打扫牲口棚。

庄子门口的两个,要帮着传话和搬运羊毛,家里真的是没有闲人了。

贺宣在毛衣上挣了一笔,愿意花些小钱,让庄子上的奴仆整理柴火。

这些柴火都是树枝或者枯木,还算干燥,放了些时日,已经可以烧制了。

把柴火劈成手臂长短,粗细差不多的放在一起,这样烧出来的木炭会均匀一些

柴火只要烧焦都会变成木炭,但是烧出来的木炭怎么才能无烟,燃烧的时间更久就是需要技术的。

老杨买过木炭,多多少少知道些,提醒贺宣,“公子,制碳的窑需要的砖石不少,要去买些回来吗?”

“不用了,我烧炭不用窑,挖点泥巴就行。”贺宣只打算自用,建窑的话,成本太高。

“这,这能行吗?”老杨有点不放心。

贺宣笑笑,“不成我最多亏点柴火,有什么不行的。”

老杨本来挺不放心的,不过公子说的也对,最多烧点柴火,空地上堆了这么些,公子乐意,烧着玩怎么了。

说归说,贺宣还是认真思考,怎么才能把木炭烧的均匀。

知道大概方法,实际操作却没有过,柴火是横着放还是竖着放?一堆放多少木头合适呢?

自己抱了几捆木头,一点点垒起来,搭了小腿高的柴火堆,然后就是往柴火上面涂泥巴。

来干活的下人都奇怪的看着公子玩泥巴,心里不解,这好好的柴火怎么糊黄泥呢?不敢明目张胆的看,就偷偷瞥上几眼。

贺宣花了个把时辰才把一个柴火堆糊满黄泥,最上面留了一个通气口,这是点燃柴火用的。

大功告成的时候,贺宣脸上沾了些痕迹,还好衣裳没弄脏。

“老杨,把火折子拿来。”